第二节歌舞片
好莱坞歌舞片(TheMusical)是指音乐和舞蹈在影片中占有重大比例的故事片。影片角色既可以按常规生活在剧情的规定情境中,也可以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表情达意,渲染气氛。歌舞场面往往使剧情暂时中断,具有相对独立的观赏价值。
一、好莱坞歌舞片的发展阶段
好莱坞歌舞片是20世纪30年代随着有声电影一起发展起来的类型片,以歌唱和舞蹈为中心,以豪华、壮观、令人赏心悦目的视听效果为创作标准。为了有效地直接表现歌舞,影片多以音乐家和舞蹈家的生活为题材。男女主人公本身就是音乐家或舞蹈家,他们通过自己的歌舞表演作为叙事的组成部分。
歌舞片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歌舞音乐(music)、文艺复兴民间舞蹈(folkdance)、17世纪古典戏剧(classicaltheater)、歌剧(opera)、芭蕾舞(ballet)、芭蕾歌剧(balletopera)、现当代轻歌剧(operetta)、轻歌舞剧(vaudeville)、小型讽刺歌舞剧(revue)、舞台歌舞剧(stagemusical)、歌舞厅表演(musicball)、现代舞(moderndance)等。
1。百老汇歌舞剧
百老汇(Broadway)原义为宽街,指纽约曼哈顿岛的一条长街,大街两旁坐落着华尔街证券交易所、麦迪逊广场、时报广场等代表美国金融巨头和商业大亨的许多划时代建筑。
在百老汇大街41街至53街之间汇集了众多闻名遐迩的剧院,随着剧院的发展壮大,这里的戏剧表演艺术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现代人提起百老汇,已忽略了它的“宽街”本义,而把它同戏剧表演艺术等同起来,使它成了世界戏剧艺术永恒魅力的象征和代表。百老汇第一座剧院ParkTheater建于1810年,百老汇曾经有过80家剧院的辉煌历史,现有近40家剧院。
百老汇歌舞剧是电影歌剧片的先驱和灵感来源,随着电影声音的发明,好莱坞制片业准备利用自身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视听音乐世界。电影业把眼光瞄准了百老汇歌舞剧,要把歌舞剧搬上银幕,让歌舞明星与观众同在,让观众想象自己是银幕上的歌舞明星。好莱坞从百老汇的歌舞演员中物色歌舞片演员,1929年完全使用有声对白和歌唱的有声片就是《百老汇旋律》。
2。歌舞片的黄金时代
随着声音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成为歌舞片的黄金时代。派拉蒙公司的轻歌剧、雷电华公司的浪漫歌舞片和华纳公司的后台歌舞片三种不同风格的歌舞片占据了主要地位。派拉蒙的《里约·里塔》《演出船》,华纳兄弟的《百老汇旋律》《42街》和《1933年的淘金女郎》,雷电华的《欢乐时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歌舞片。
1939年米高梅公司取代派拉蒙公司、华纳公司和雷电华公司,成为歌舞片制作的绝对主力。米高梅的佛雷德创作集体(FreedUnit)是好莱坞歌舞片领域最负盛名的制作团体,由著名歌舞片制作人阿瑟·佛雷德领导,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制作了米高梅公司一系列最具影响力的歌舞片,形成歌舞片的黄金时代。
阿瑟·佛雷德(ArtherFreed)是好莱坞歌舞片最著名的制片人,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职业生涯从为轻歌剧的歌曲填词开始。1929年以词曲作者的身份进入米高梅公司,1936年提升为制片人。他善于集中最有才华的歌舞片制作者、舞蹈家到他的影片中,为他们提供独立执导歌舞片的机会,又能够体现制片人的控制力。1951年佛雷德获得制片人的最高荣誉“埃尔文·萨尔伯格纪念奖”,并在1967年获得奥斯卡荣誉奖。
米高梅公司佛雷德小组的歌舞片有:《相聚圣路易斯》(1944)、《雅兰黛与大盗》(1945)、《海盗》(1948)、《复活节游行》(1948)、《锦城春色》(1949)、《花都艳舞》(1951,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画舫璇宫》(1951)、《皇家婚礼》(1951)、《雨中曲》(1952)、《篷车演艺队》(1953)、《七对佳偶》(1954)、《碧云天》(1955)、《琪琪》(1957,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
3。20世纪60年代歌舞片
20世纪60年代歌舞片的黄金时代已过,歌舞片向不同方向发展。一种企图重振经典时期佛雷德小组的雄风,创作了《西区故事》(1961)、《音乐之声》(1965)等。第二种是汇编经典时期影片,如《娱乐大全》。第三种是解构经典歌舞片,如《爵士乐大全》(1979)、《天降财神》(1981)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歌舞片制作衰退。出色的歌舞片有《贝隆夫人》(1996)、《芝加哥》(2002)等。
4。30年代歌舞片兴盛的社会原因
有声电影产生后的一大现象,就是创造了音乐电影,显示了音乐歌舞的视听冲击力。
20世纪30年代,美国面临经济大萧条,民生凋敝,社会问题严重。歌舞片莺歌燕舞的轻快气氛,求爱离合的浪漫嬉戏,美轮美奂的服装布景,建立了一个超越现实的幻想天堂。观众花很少的钱,就可以躲进电影院享受两个小时的世外桃源体验。歌舞片的娱乐性是大萧条时代抚慰贫穷、饥饿、思想压抑的药方,受到广大美国人的欢迎,歌舞片帮助美国人民度过了30年代大萧条的艰苦岁月。
二、歌舞片特点
1。爱情
好莱坞歌舞片的重要元素是爱情,经典的歌舞片都以浪漫的恋爱故事为主,男女主人公在演艺圈相遇相爱。灰姑娘式的女主人公获得成功,有才华的男主人公获得美人芳心。代表影片有《跳舞时代》《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又名《花都艳舞》)、《雨中曲》《锦城春色》等。
歌舞片海报
2。角色身份与表演者的融合
歌舞片以歌舞为主,歌舞的表演者和他(她)的角色身份就有错位和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歌舞片的剧情常常把角色身份定位为能歌善舞的演艺人。表演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的戏剧角色与表演者身份融合,使得影片最后的大表演合情合理,引人入胜。比如《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主角是一个画家,影片剧情安排让他做舞蹈表演。由舞蹈家金·凯利扮演的主角借此完成了从角色身份向自己的真正身份舞蹈家的转变。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剧照:角色身份转变
3。后台爱情与前台歌舞模式
没有任何情节的纯粹歌舞难以长久吸引观众,因此好莱坞发明了将后台爱情与前台歌舞相结合的歌舞片模式,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穿插于后台与前台,后台的排练最终在前台得到淋漓尽致的表演。在歌舞表演的**,男女主人公相拥结为佳偶,实现歌舞的乌托邦理想。
4。歌舞片的故事环境
歌舞片的故事环境通常是溜冰场、足球场、室内运动场、码头、船上甲板、戏院、公园、农场、舞台等。这些环境是为歌舞表演提供舞台。让舞者在宽阔的空间自由地用身体表达情感,把现实环境变为幻想的乌托邦。比如《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码头,《雨中曲》的摄影棚,《锦城春色》的纽约大街等。
歌舞片剧照:故事环境
5。歌舞片的布景与服装
表现爱情故事的歌舞片都有华丽的布景和色彩艳丽、造型别致的服装,美女盛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观众。华丽布景和美女盛装起源于百老汇齐格飞歌舞团,影响了以后百老汇和好莱坞美女盛装的服装风格。
歌舞片《歌舞大王齐格飞》(TheGreatZiegfeld,导演:罗伯特·Z。伦纳德,1936)以百老汇最大的歌舞团———齐格飞歌舞团的创办人佛罗伦斯·齐格飞的生平为题材,讲述他创办歌舞团,经营歌舞表演的一生。齐格飞年轻时是一个表演杂耍的艺人,1893年到百老汇发展,1907年创办了以美女盛装演出大型歌舞著称的齐格飞歌舞团,赢得歌舞大王的称号。1932年齐格飞因操劳过度而死。本片是30年代好莱坞歌舞片黄金时代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歌舞场面由齐格飞歌舞团的原班底演出,共展现了7出大型歌舞和23首名曲,获得第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舞蹈指导奖。
美女艳装是美国30年代歌舞的一个特色,广泛用在爱情片和歌舞片中,《雨中曲》表演的“美丽女孩”通过时装秀来展示女性魅力。女明星以美貌与艳装来建立自己的角色形象,成为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个传统,影响到现代电影。
《歌舞大王齐格飞》剧照:美女盛装
《雨中曲》剧照:时装秀
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歌舞片排序通常有:《雨中曲》(Singingintherain,1952)、《音乐之声》(TheSoundofMusic,1965)、《绿野仙踪》(TheWizardofOz,1939)、《跳舞时代》(Swingtime,1936)、《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AmeriParis,1951)、《西区故事》(Westsidestory,1961)、《窈窕淑女》(MyFairLady,1964)、《锦城春色》(Oown,1949)、《爵士乐大全》(AllThatJazz,又名《爵士春秋》,1979)和《芝加哥》(Chicago,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