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外国电影影片 > 第三 美国喜剧片(第1页)

第三 美国喜剧片(第1页)

第三节美国喜剧片

默片时期是美国喜剧片的黄金时代,1912—1930年,美国喜剧片得到很大的发展。麦克·赛纳特是美国喜剧片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著名喜剧大师是基顿和卓别林。

一、美国喜剧片的特点

美国喜剧片受到法国喜剧片的影响。法国喜剧片主要表现了优雅的幽默,美国喜剧片主要表现出闹剧的色彩。1912年麦克·赛纳特(Maett,1880—1960)在好莱坞创立了启石公司,专事喜剧片的生产。1912—1939年启石公司生产了几千部影片,为美国喜剧片定下了基调。赛纳特认为,喜剧就是制造笑料,就是搞笑。喜剧片是最适合无声电影的片种。他的影片强调夸张的形体动作、乱作一团的打斗,在轻松的喜剧效果中讽刺虚伪和荒谬。

喜剧片主要依赖演员的表演获得喜剧效果,特别重视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即兴表演,以博观众笑声。赛纳特的喜剧片代表了好莱坞电影始终不变的大众化与通俗化的发展方向。

二、冷面笑星巴斯特·基顿

巴斯特·基顿

巴斯特·基顿(BusterKeaton,1895—1966)是美国默片时代的著名喜剧大师、电影导演,动作喜剧片的开山鼻祖。

1。冷面笑星

基顿是与卓别林齐名的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他和卓别林一样成功地创造了喜剧黄金时代的视觉形象,但他的光辉被卓别林的声名所遮蔽。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重新给予他高度评价。

基顿出身杂耍演员家庭,4岁开始登台演出,为他作为喜剧演员奠定了基础。基顿以幽默的表演带给观众笑声,而他自己从来不笑。他是一个冷面笑星,在影片中永远是一张毫无表情的脸,被称为“大石面”。他以冷峻的表情和敏捷夸张的肢体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特点。

基顿21岁进入电影界,从影50年。虽然被卓别林的光辉遮蔽,但电影界公认他是一流的喜剧大师,受人尊敬。

2。基顿的影片

基顿扮演的角色在冷峻的外表下,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他的行动常常是一连串的失败。弄巧成拙和歪打正着成为他的喜剧叙事的特点。即使到中老年,基顿出演有声影片,仍然保持冷面,表演上有很多喜剧性的肢体动作。

基顿扮演的角色各个阶层都有,不像卓别林的形象是一个固定的流浪汉。《不幸》表现一个失业者几番自杀不成,生死不得。他的喜剧代表作《将军号》表现美国南北战争题材,被认为是最真实反映南北战争的影片,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巨星地位。

《不幸》剧照:卧轨自杀

3。艺术特点

基顿的喜剧冲突表现为人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他的行动象征来自机械的威胁,诸如火车、摩托车、摄影机等,依靠喜剧人物自身的力量获得胜利。

基顿对演出的要求非常严谨,追求真实的效果。为此他精心制作道具,使用真正的火车头、船,真正在他面前倒下的墙和窗,甚至拒绝使用替身,表现了他对喜剧艺术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基顿导演并主演的《将军号》(TheGeneral,1926),使用真正的火车头在桥上坠落,拍摄了当时最昂贵的镜头。

基顿出身杂技演员,他的喜剧叙事表现了由重复的动作组成的杂技风格,通过一连串结构相似的动作构成完整的情节。所使用的道具,借助的器物通常是管子、棍棒、绳子,被称为“轨杆型绝技”。短片《追求》讲述一个钟表匠追求爱情的故事。他在女方危难中舍身相救,获得爱情。影片采用了基顿经典的“轨杆型绝技”的叙事方法。

基顿影片剧照:轨杆型绝技

基顿的表演风格非常幽默,追求智慧和有趣,而不是靠面部表情制造噱头,引人发笑。它来自演员的内在气质和力量,是一种智慧的幽默,这是卓别林所没有的,也是默片时代其他喜剧演员所没有的。他被后人视为动作喜剧片的开山鼻祖。

三、喜剧大师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Charles,1889—1977),英国人,驰名世界的喜剧大师,美国默片时代的巨星。

1。生平与创作

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的贫民区,父母都是喜剧演员,经常在伦敦的游艺场里演出。卓别林1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和比他大4岁的哥哥,生活十分贫苦,后来进入贫民习艺所。为了挣钱,卓别林10岁参加“兰开夏童伶剧团”。童年的艰苦生活是卓别林终身难忘的记忆和宝贵财富,伦敦贫民窟成为他一生创作的源泉。卓别林5岁那年,母亲在一次演唱时,由于嗓音过于微弱,被观众哄下了舞台。管事灵机一动,让卓别林代替母亲演出,卓别林故意用沙哑的嗓子学妈妈唱歌,观众大为欣赏,报以热烈的掌声。卓别林就这样第一次登上了舞台。

卓别林一直向往当一名真正的演员,曾随江湖戏班巡回演出,还在马戏团里当过杂技演员。1907年,卓别林被伦敦专演滑稽哑剧的卡尔诺剧团录用。他把杂技、戏法、舞蹈、插科打诨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他后来独特的哑剧风格。几年过去,卓别林成了卡尔诺剧团的台柱,获准到法国和美国等地演出。

1913年底,好莱坞启石制片公司赛纳特看中了卓别林,和他订了一年的合同,卓别林为启石公司拍摄了35个短片,成为好莱坞的笑星。1919年,卓别林和他的好友范朋克等创建联美影片公司。1925年他完成长片《淘金记》,描写19世纪末美国发生的淘金狂潮。《淘金记》在卓别林的艺术生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既是他早期作品的总结,又为他以后更成熟的作品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卓别林流浪汉形象最杰出的代表作。

20世纪30—50年代,卓别林的创作生涯达到了巅峰,先后创作了《城市之光》(1931)、《摩登时代》(1936)、《大独裁者》(1940)和《舞台生涯》(1952)等优秀作品。在《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里,他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在《大独裁者》里,他把矛头直接指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舞台生涯》里,他进行了严肃的人生探索,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

由于卓别林积极参加美国的进步文化活动,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曾传讯过卓别林;1952年当卓别林在欧洲旅行期间,美国司法当局声明禁止他再次入境,并以拘留相威胁。从此卓别林回到英国,1953年在瑞士定居。

卓别林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共拍摄了80多部电影。其中短片62部,他自己导演的影片有26部。他不但擅长表演,而且能胜任导演、编剧,还能作曲配乐,演奏多种乐器。他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作曲、自己指挥。萧伯纳称赞他是“电影界独一无二的才子”。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