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建构叙事的外国电影史
一、非文字的视听语言艺术
电影是非文字的视听语言艺术。当下进入电子文化时代,从文字语言到视觉影像的转变,电影、电视、电脑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和思维方式。
电影首要的基本特性是综合性,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特点,具有叙事和造型的双重表现力。它吸收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一个新的艺术整体。
视像性是电影的突出特性,主要以活动影像诉诸观众的视觉。用画面塑造形象,叙述故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影视艺术的视像性特点特别吸引观众的眼球。
电影在延续的时间中拍摄画面,表现运动着的人和事,它吸引观众的最大魅力是运动。电影的运动性表现为拍摄对象人与物的运动性;摄影机的运动性:推、拉、摇、移、跟、升、降多种镜头运动方式;电影叙事的动作性,通过动作塑造银幕人物;电影剪辑的分切组合等。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明的产物,它是从照相术发展来的。现代科技的每一点微小进步都对电影艺术的特性发生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为电影的表达增加了新的方式。
电影的直观性使它拥有最广大的观众。男女老少,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国籍的人都能够看电影,并对电影产生兴趣。电影通过电视转播,制作成影碟,使它的观众更加扩大。电影是通俗文化、大众文化的表现样式。
概括起来,电影以电影技术为手段,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通过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形象,反映生活。
电影是艺术、技术、商业的结合,技术发展到哪一步,电影也将跟进发展到哪一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电影的界定也在发生变化。现在已经有了新的电视电影、DV电影、微电影等。
1995年,为庆祝电影诞生100周年,法国卢米埃尔博物馆主持了一项活动,邀请世界各国40个著名导演,每人用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机拍摄一段52秒的影片,被邀请的导演有大卫·林奇、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斯派克·李、维姆·文德斯、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等,中国导演张艺谋亦在其中。
美国电影导演大卫·林奇拍摄的纪录片《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演》(Lumièreetpagnie,1995)记录了这项活动,由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引出百年后的40个电影导演。各个导演根据个人的理解用镜头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你愿意参与拍摄这部影片?为什么你要拍摄电影?电影是否将会灭亡?”最终的答案超出人们的想象。这些导演有的用镜头记录了历史的瞬间,有的拍摄了自己的经历,有的关注社会的变迁,有的演绎了电影的发展。回答有“好奇”“为了名声”“带来愉快”“和观众一起达到狂喜”“被人爱”“谋生”“没有更好的职业”等。不论何种答案,都表现了大师们对电影的热爱。
二、外国电影史的发展分期
电影史是电影发展的历史,即非文字形式的视听语言的发展史。电影从1895年12月28日诞生以来,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发展迅猛异常。关于它的发展分期有多种划分,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期。
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将电影发展历史分为发明期(1832—1896)、奠基期(1896—1908)、成型期(成为艺术、成为大企业界1908—1919)、无声期(1818—1927)、有声期(1928—1939)、战时和战后(1937—1955)。
美国电影史学家莫纳科的电影史分期包括从杂耍到艺术(1896—1912)、无声期(1913—1927)、技术与经济过渡期(1928—1932)、好莱坞称霸期(1932—1946)、电视竞争与电影国际化时期(1947—1960)、新浪潮时期(1960—)。
美国电影史家阿瑟·奈特的电影史分期包括诞生期(1895—1920)、成长期(1920—1930)、有声电影时期(1930—)。
中国电影理论家邵牧君的电影史分期包括形成期(1895—1927)、成熟期(1927—1945)、发展期(1945—)。
电影的视听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1895—1927年,无声电影阶段,电影发明从默片开始。
二是1927—1935年,有声电影、黑白片阶段。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手》出品,人类进入有声电影的时代。声音进入电影,是电影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改变了电影的本性,使之由视觉艺术变为视听艺术,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黑白影片与黑白照片具有相似特点,突出光影的作用,利用光影显示物象的层次感,散发光影的魅力。黑白片的光影既是真实的,又是超现实的,具有神秘感,令摄影师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