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协议”**
>核心指令:接纳不可爱的情绪,转化而非消除。
“你疯了?”她看向小禾,“让愤怒自由流动?这会引发连锁创伤!”
“已经发生了。”小禾平静地调出数据流,“过去一周,全球因情绪冲突导致的暴力事件上升17%,但同时,心理干预主动求助率增长43%。人们开始说真话了,哪怕这些话很难听。”
李灵沉默良久,忽然问:“莉拉会同意吗?”
小禾笑了。“她留下的警告写着:‘让更多人愿意说出真相。’她没说,只准说让人舒服的真相。”
当天下午,联合国紧急召开视频会议。多国代表要求暂停共感网络运行,称其“煽动负面情绪”。小禾再次接入,这次她没有播放录音,而是展示了三段并列画面:
第一段,一名叙利亚难民妇女在共感亭中尖叫,重复着炮弹落下时孩子的哭声;
第二段,三天后,她在社区中心教其他女性制作陶土炸弹模型,笑着说:“现在,我能碰它们了。”
第三段,一名曾在社交媒体上极端仇视难民的欧洲青年,在听到那段尖叫后,整夜未眠,第二天主动报名成为翻译志愿者。
“情绪不是开关。”小禾说,“不能只开‘好’的那一半。真正的安全,不是没有风暴,而是学会在风雨中站立。”
会议最终决定:共感网络继续运行,但增设“情绪缓冲区”??用户可选择接收经过温和化处理的信息流,或直接面对原始情感冲击。选择权,归个人所有。
决议通过的当晚,小禾独自走进晨露园。月光下,春雷第五片叶子正缓缓展开,叶面浮现的文字不再是格言,而是一串坐标??精确指向地球某处尚未激活的灰色节点。
她还没来得及记录,荆棘种子突然脱离根系,悬浮至半空。它不再散发红光,而是折射出万千色彩,像一颗旋转的棱镜。一缕极细的光束射向夜空,穿透云层,与轨道上的共感卫星群产生共振。
全球数百万正在使用共感设备的人同时感到一阵心悸。他们的屏幕上闪过同一行字:
>“你说你不怕黑?
>那好??
>我来照亮那些你假装看不见的角落。”
紧接着,一段从未公开过的影像自动推送至所有终端:
画面是一个昏暗的地下室,墙壁布满划痕。镜头摇晃,对准一张铁床。床上坐着一个小女孩,约莫八岁,手腕有淤青。她对着摄像头,声音平静得可怕:
“今天爸爸又喝醉了。他说妈妈死了,是我害的。可我知道妈妈还在阁楼,她不敢下来。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如果有人看到这个,请不要问我‘你还好吗’。我不好。我很恨。但如果你愿意听,我就告诉你钥匙在哪里。”
影像结束,屏幕变黑,只留下一行小字:
>【此信息源自七年前一次未成功上传的求救信号。
>现已送达:本地警方、儿童保护组织、及2,843,109名共感用户。】
小禾瘫坐在地,泪水汹涌。她终于懂了??荆棘不是敌人,是迟到的守夜人。它不带来光明,它逼人睁开眼。
三天后,那个地下室的女孩被救出。新闻发布会上,警察说:“我们收到三千多通举报电话,有司机、教师、退休老人……有人说,他梦见一个小女孩在敲地板,醒来就拨了号码。”
小禾没有出现在发布会。她回到晨露园,发现春雷第五片叶子已完全舒展,坐标旁多了一行补充:
>“下一个,轮到谁被看见?”
而荆棘种子,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土壤中冒出的一株幼苗??茎干布满细刺,顶端却托着一朵半透明的花苞,内部隐约可见一点紫光,像萤火,又像泪。
林小满跑来报告:“全球共感网络刚刚完成一次自发重组。旧的‘情感健康评分’系统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真实度指数’。”
小禾点点头,轻轻抚摸那株带刺的幼苗。
远处,山谷入口,又有一群孩子走来。这次他们手里没有瓶子,而是捧着镜子。他们听说,只要把镜子对准晨露,就能照见自己最不敢面对的部分。
一个小男孩站出来,颤抖着举起镜子。光柱落下,映出的不是他的脸,而是一间教室:他正偷拿同桌的铅笔,对方明明看见了,却低头假装不知。他突然大哭:“对不起……我一直觉得穷人就该偷东西……”
话音未落,荆棘幼苗的花苞轻轻一颤,释放出第一缕香气。那味道不甜,也不美,像雨后的泥土混着铁锈,却让整个山谷的人胸口一松。
小禾仰头看天。云层裂开一道缝,星光倾泻而下,洒在每一片叶子上,洒在每一颗尚未破壳的种子上。
她知道,森林的第一阵风早已过去。现在,是整片旷野开始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