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一无是处的大明军户制度
随后,徐达反应过来,立马追问:“哦?小安你也精通用兵之道?枪械和大炮是什么东西?”
“不是啥特别的东西,就是咱们平常说的火器。”陈安说道。
听到是火器,徐达瞬间失去了兴趣。
火器的威力的确很强,可缺点实在过多,根本无法适应大规模的战斗。
自己那个女婿,燕王朱棣倒是对火器比较上心。
要是时间允许,或许可以让他来与陈安商讨一下火器的事。
徐达心中正寻思事,陈安说:“用兵之道么,在下倒是的确略懂一些。”
此话一出,徐达马上有了兴趣,笑道:“原来你也懂得谦逊,赶紧说出来让我听听。”
陈安有些不好意思了。
当着大明第一武将的面说自己的用兵理解,这无异于班门弄斧吧?
但有很多话他很早之前就想说了。
既然没机会对老朱说,那就对徐达说。
效果都是差不多的。
陈安喝了一口酒,这才说道:“在指挥军队上,我是完全不懂,何况徐伯父您是个中翘楚,我也就不卖弄了,就说一下别的吧。”
“我想说的,是军队的制度。”
“我大明的军队制度,可以说是相当差劲,在我看来,连胡人那种部落制都不如。”
其余几人听到这几句大逆不道的话,都瞪大了眼睛。
即便是正心无旁骛吃着东西的小胖子朱雄英,都忍不住抬起头来,满脸震惊地看向陈安。
大明的军队制度,是通过完善蒙元的军户制得来的。
其好处不言而喻,自然是可以保障兵源的充足。
朱元璋发动数次北伐,出兵数量何止数十万,之所以能集结这么多的军队,靠的便是这军户制度。
可军户制的坏处远比好处大的多。
身份无法转变是一个,要是一家人被划作军户,那几乎永远都无法变成别的户籍,这一辈子要么当兵,要么种地。
何况军户的社会地位远不如农户,一大家人中只有一人能够读书,别人根本没有资格参加科举。
而且军户都在固定的卫所中,跟外界的交流几乎断绝,只能任由卫所中的军官们剥削。
要是打起仗来,军户们还得自备盔甲武器,有时干粮都得自带,饷银也有被侵吞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之下,军户们的战斗力自然低下。
诸如此类的缺点,简直是数不胜数。
正因为有了这么多的缺点,才导致军户制度在洪武跟永乐两朝之后,便渐渐有名无实了。
军户不再是朝廷的兵源,反倒成了勋贵跟军官们的佃农和家奴。
这么说倒也不完全对。
即便是洪武跟永乐两朝,军户也不是精锐军队的兵源。
这两朝的精锐,是京城三大营。
而其中的三千营,更是有数千蒙古骑兵。
其实京城三大营实行的根本不是军户制,而是募兵制,因此待遇自然要比军户高出一大截。
明朝这军户制度,自确立以来,便没有发挥过一丝作用。
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军户制都成了勋贵和军官们的发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