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伯特乘驿车从维也纳去林茨,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位女士,他不认识她们,可她们却好像认出了他。舒伯特在这种场合里显得笨拙、拘谨,她们为此感到开心,这令他恼火。当驿马穿越一个长长的昏暗山洞时,舒伯特长时间啧啧有声地吻自己的手。直到驿车驶出山洞时,他才停了下来,这时两位女士不再关注舒伯特了。她们每个人都在想,是谁让舒伯特吻了对方。到达了目的地,舒伯特在走下驿车时笑着调侃说:“女士们,我会长时间琢磨,你们中间到底是谁吻了我!”
***
舒伯特不喜欢他的歌曲被变调歌唱。有一次他的朋友、歌唱家米歇尔·福格尔在演唱他的歌曲时加以变调;于是舒伯特问他:“这首小曲很可爱,告诉我,这首歌是谁写的?”
***
舒伯特在谱完他的管乐八重奏后写下了下面一段诙谐的文字:“完成八重奏,谱写者为弗朗茨·舒伯特,中国宫廷乐队长,南京,中国皇帝陛下的著名都城。写于维也纳,日期我不知道,只知在这样一个年份,尾数是一个3,开头是一个1,随后是一个8,接着又是一个1:那么就是1813年了。”
***
舒伯特死于1828年,时年仅三十一岁,天妒英才。但就在这短暂的一生中,他以超人的才华和勤奋创作了大量的杰出作品,这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演出过的、发表的,而有些是在他的遗物中发现的……他的遗物中仅乐谱就有六十册之多……这其中就有那首著名的《大交响曲》。
舒伯特死后,有一些舒伯特的崇拜者对他们敬重的这位早逝音乐家留下的音乐宝藏中进行发掘,罗伯特·舒曼就是第一个发掘者。1839年,他拜访舒伯特的哥哥斐迪南,在他的家中藏有大量舒伯特的手稿。舒曼对其进行整理,归类;一天他的目光落到一本厚厚的乐谱上。他打开一看,上面写有这样的标题:大交响曲,C大调。
舒曼是弗朗茨·舒伯特的崇拜者、研究者,但他此前从未听到有这样一部作品。他翻阅,心中十分激动,非常兴奋;毫无异议,这是舒伯特的杰作。他兴致勃勃地向他的朋友、当时著名的莱比锡布业大厅音乐协会领导人门德尔松告知了他的这一巨大的发现。三个月之后,舒伯特这部生前不被人知的作品在他死后多年才由门德尔松亲自指挥演出,迅即蜚声整个欧洲乐坛。
***
那是在1867年,英国作曲家萨利文(1842—1900)与英国音乐家、教师乔治·格罗夫从伦敦动身前往维也纳。他们是舒伯特的崇拜者和研究者,这次旅行的目的就是寻找失踪的《罗莎蒙德》的乐谱。在维也纳,他们先是拜访了音乐出版商斯皮纳,但毫无结果。一周之后,他们遇到了一位名叫施纳依德尔的医生,此人是舒伯特的一个亲戚。他告诉他们,他那里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音乐手稿。他们欣然前往,在废纸堆里翻找搜寻,但一无所获。正当他们准备放弃时,在最后一天,格罗夫的目光落到一个陈旧大柜子上。
他问施纳依德尔:“我可以翻翻看吗?”
“当然可以,”医生回答。
他俩打开了柜子,里面塞满了谱纸。他们取下放在最上面的一捆满是尘埃的包裹,打开一看,如获至宝,这竟然就是他们寻找已久的《罗莎蒙特》的乐队声部的全谱。
***
有一天,饥肠辘辘的舒伯特不由自主地走进一个小饭馆,饥饿已使他忘记了他囊中一文不名。他举目四望,想遇到一个朋友,然而他失望了,只能尴尬地坐在那里。这时他的目光落在餐桌上的一份报纸上,上载有一首小诗。在阅读的同时,乐思涌来,于是便在菜单上写了下来,这便是他的那首著名的《摇篮曲》。这份手稿给他换来了一份可口的午餐,而在三十年后,它在巴黎的一家拍卖行里以四万法郎的高价成交。
***
一位维也纳上流社会的贵夫人总是不断地称舒伯特是“大师”。有一次又遇到这种情况,舒伯特不耐烦起来,他对她说道:“您为什么老是称我‘大师’?我是一个学徒,我现在是,也一直是,直到我生命的尽头!”
***
舒伯特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但是不管他如何费力气,都无法正确地为他的《魔王》伴奏。
“您为什么总是经常用abc+el去代替您自己谱写的三连音?”有一次他的一位演唱者问他。“啊,我的好人,您知道吗,”舒伯特面露微笑,擦了擦镜片说道:“我很快谱写了这个曲子。这个三连音让他人去费力气吧。它对我太难了。”
***
1828年3月29日,舒伯特也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葬仪结束之后,他与朋友们在一家酒馆相聚。大家都默默无声,陷入悲恸之中。这时舒伯特举起一杯酒,说道:“为刚离开我们的那个人干杯!”
在举起第二杯酒时,他说:“为随后而去的那个人干杯!”就在同年的11月19日,舒伯特溘然而逝,时年三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