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媒介批评理论方法是什么 > 第二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第2页)

第二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第2页)

三、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方法分析

在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三种类型中包含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是行为主义、批判理论和解释取向的文化研究。虽然形象研究与文本分析都重在探讨女性角色如何在媒介呈现中受到扭曲与歧视,但是方法论上仍延续行为主义经典研究,选择可观察的量化研究模式,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对讯息的类别或频数加以测量。

探讨女性主义传播研究法论的著作是由KathrynCarter&CaroleSpizack主编并于1989年出版的《研究女性传播:理论与方法的观点》。作者批判了“男性主流”传播研究的基本假设,并引用心理分析、现象学和质化研究等观点,指出既有研究视野的局限和缺失,并重新界定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这种对方法论的转变要求实际上是对研究中女性个人经验而非量化的普遍资料的重视,同时还强调,相关研究过程应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从诠释的角度认识个人经验,并研究个人经验。因此,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者开始使用文本研究方法,以结构主义观点,深入文本符号的底层,解析深层权力的运作,将个别现象视为结构决定或影响的表征,认为媒体中的性别符号其实受制于父权社会意识形态的运作。

而到了文化研究阶段,其所依据的方法论又再度离开了批判理论的主要脉络,研究者开始反省早前那种不关注受众解读经验,或者将受众与文本关系简单化的方法论,采用深入访谈方法,援引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人类学研究、诠释学、扎根理论等方法论基础,来处理“人们自己如何诠释自己的生活意义与行为”问题。荷兰学者凡·祖仑将之称为“解释研究”,其方法论上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2]

第一,研究的对象。质性研究典范中基于现象学、象征互动等理论,将人看成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个体,认为意义来自人与生活及社会情境的互动。基于此,要了解女性的经验就应深入访谈或参与观察,探究女性的个体经验,其情境意义为何,女性如何主动解读文本意义,女性的行动如何成为社会互动的一环等。虽然这一阶段的研究者大多不否定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但是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权力情境的一环,其运作仍必须依据主体的行动诠释。因此,了解女性主体本身的意义赋予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传播学者Keller与Hawkins通过男性价值和女性价值比喻不同研究方法论中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所谓的科学研究其实具有男性认同的特征,男性从小与母亲差异的认同导致疏离的人际关系,因此发展出“静态”的客观概念,认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可以维持一种严格中立而互不影响的关系;而女性与母亲的亲密认同使得女性之间具有强烈的共同感,而这份共同感不但不应视为研究的缺点,相反地,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分享其实具有增进了解的功能,主观经验呈现的沟通也应视为有意义、有洞见的知识。因此,文化研究阶段较能重视研究者与受访者之间的互动,并且认为这样的互动其实具有互相赋权的能量,对女性意识的提升具有正面效果。

第三,女性主体认同。解释取向的研究并非与文本分析中批判取向的研究大相径庭,大多数研究者都企图兼顾诠释过程中的社会权力运作,无论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解释父权社会所造成的性别认同差异,还是分析受众解读中所援引的社会规范,都同样显示女性主义研究的一贯目标,就是以解释压迫与寻求解放为最终关怀。在揭示媒介表面或隐藏的性别歧视与压迫现象和关照女性读者的传播与解读经验中,可发现女性性别歧视不仅存在于媒介文本中,同时在媒介大环境的就业政策和营销推广政策中也都能看得出来。除了以上大的研究分类之外,女性主义媒介研究也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更加丰富的、与女性主义传播实践紧密相关的议题。

在媒介与现实影响的批评方面,国内关于在媒介行业中女性传媒工作者中的现实生态问题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传播学者刘利群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女性传媒工作者在实践上、理论上和角色认同上所面临的困境,她的探讨颇能引起传播业界和理论界的思考。[13]刘丹的研究认为,当前中国女性新闻工作者大为增加,但是这也不代表着女性在媒介生态中的处境乐观。因为,尽管女性在媒介从业总人数中占40%,但是,在决策层中的比例却不到10%。大部分的女性在媒体单位中主要服务于“软新闻”领域。总结种种关于女性在媒体行业中的现况之后,最终还是得出女性新闻工作者被“边缘化”的结论。[14]

此外,女性运动与媒介之间的互动也是研究的主题。学者Bere通过历史研究,在更广大的时空背景下,呈现出新闻媒介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对话。伴随着女性运动在美国社会的发展,当支持女性主义的记者撰写与女性主义议题相关的新闻时,她也会受到女性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媒介政策两种具有冲突性的观念和原则的双重影响。因为内化于新闻记者职业素养中的专业主义要求更多是含有商业化、自由主义以及男性主义取向的,这将会对它们关于女性主义的新闻选择、新闻生产带来限制。[15]与此同时,这些新闻工作者也在女性主义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为女性主义在媒体上争取了更多发言权,推动着现实中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改善。自身的地位也随着社会对女性的认识转变而发生积极改变。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尚需进一步探究。首先,多数还是基于文本分析的研究范式,媒介批评研究还需要在文化工业的生产、制作和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其次,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在文本分析阶段,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等方法,探讨文本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但是,有关媒介中女性歧视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还需要结合认知心理学和框架理论等理论模式,从而分析受众如何受到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再次,要解决媒介中存在的女性歧视,就应该影响到现实层面,推动相关现实制度的改变。因此,对于女性主义传播制度的批评研究十分必要。最后,国内现有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研究大多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讨论和揭示在媒体的实践中存在的女性歧视现象。但是,有关女性受众的媒介使用,女性媒介使用与文本的互动以及与社会经验的互动的批评研究等领域需要不断强化。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性别

2。女性主义

3。女性主义批评

二、简述题

1。简述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观点。

2。简述西方女性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

3。简述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主要视角。

4。简述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发展阶段。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文本材料《女权主义者对性别平等的误读》,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3日,试使用相关媒介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思考媒介如何建构了女性主义。讨论:媒介是否有明显的性别观念?媒介对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有无影响?假如没有大众传播媒介,您如何了解现实社会?

四、课堂练习

对同学进行一次访谈,了解“女性”的媒介使用有什么特点?与男性比较有什么不同?并将访谈结果整理出来,撰写研究报告。

[1]蔡骐:《女性主义媒介研究初探》,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卜卫:《媒介与性别》,3页、4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英]克里斯蒂娜·格莱德希尔:《文类与性别:肥皂剧个案分析》,见[英]斯图亚特·霍尔编:《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徐亮、陆兴华译,3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温乃楠:《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问题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刘胜枝:《西方女性主义媒体研究述评》,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6]Mcrobbiej,Anideologyofadolesinity,London:,1982。

[7]张锦华:《女为悦己者“瘦”——媒介效果与主体研究》,台北,台湾正中书局,2002。

[8]赖珮如:《女性杂志与女性价值变迁相关性之探析》,台北,台湾政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4。

[9]兰璐希:《电视交友类节目中的男权中心现象——以〈非诚勿扰〉为例》,载《现代商业》,2010(20)。

[10]范竞文:《女性阅听人对具女性意识广告之解读研究》,台北,台湾世新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1]林芳玫:《女性与媒体再现:女性主义与社会建构的观点》,170页~182页,台北,台湾巨流图书有限公司,1996。

[12]ZooVan,Femiudies,Lodon:Sage,1994,p。135。

[13]刘利群:《媒体职业女性的困境》,载《妇女研究论丛》,2003(2)。

[14]刘丹:《大陆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载《新闻爱好者》,2011(2)。

[15]BereBarker-Plummer,NewsandMedia:AHistoricalDialogue,Journa-lism&unionographs,vol。12,No。3,2010,pp。144-146,190-192。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