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信息秩序就是各种符号讯息在人—机接口之间的大批量即时流动,其海量的创意蕴含无限的机会,从而使理性及理性批判失去了从容反思的基础,成为受经济效应左右的符号讯息的添加或删改。拉什认为,“高度理性化和知识密集的生产导致了信息扩散和流动的准无政府状态,这种信息的失序产生了属于它自己的权力关系,这些权力关系一方面包括了信息字节直接的权力知识,另一方面包括了在知识财产范畴内信息秩序的再造。”[3]
第三,信息逻辑的本质是反逻辑,就是各种文化符号与碎片的拼贴和不连续的网络连接。由于信息浓缩了时间与空间,其逻辑链条被多维的时空穿梭所打断。“它们被拉得太长、太远以至于无法与线性兼容,它们被拉得长到断成了许多碎片,空间上的联结和社会纽带断了,于是它们重新组构为非线性、不连续的网络联结。”因此,“我们就被丢进了不可预期的后果逻辑里”。[4]而这种“后果逻辑”实质上就是商业讯息在资本空间的排列与组合,媒介符号在网络空间的瞬时存在。
第四,信息价值就是无关现实的符号价值,它转瞬即逝,没有任何历史和现实意义,只存在于“媒介场景”的即时和实时之中。在“信息化”的背景中,无孔不入的资本与无孔不入的媒介符号加速融合,积累原则与符号原则结成了可以相互替换的联盟和伙伴,共同编织着无所不包且无所不“能”的资本符号网络,“不仅是机器与物品,也不仅是文化与媒介,甚至连自然与生命本身也被信息化了。这种信息化的自然可能随后就要被当成知识财产注册专利,并被整合到全球资本的积累战略之中了。”媒介本身登上了生产权力的宝座,而生产、生活却都被平铺在媒介讯息的界面上,“不仅新闻纸和数码信息,连整个消费资本主义的都市都可以被理解为信息。在信息性都市里被严重品牌化的环境中,物品、生活方式和设计都是瞬息万变的,延续短、周转快。”信息价值成为“主要不是关于社会地位而是关于符号价值的转瞬即逝性以及其无休止的、不停歇的无所不在”,它“既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是只在实时之中”[5]。
拉什关于信息的无根化、相对化、流动性的阐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社会学家往往从知识密集型产业或后工业时代的产品及服务来理解信息社会,这种理解往往忽视了信息压缩所造成的影响。对信息的本质认知误区的核心,是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误解,即将“Message”直接误读为“Medium”。拉什认为,过去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是叙事、诗歌、论说、绘画,如今则是讯息或通信。传统叙事、论说、绘画的内容是以一种具有线性逻辑特征的方式渐次呈现的,譬如《荷马史诗》或莎士比亚的喜剧,甚至普希金的叙事诗,它们所描述的通常是有头有尾、合情合理的故事,情节因果相循、次第展开。但在当代媒介发展的现实中,信息处理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即便是论说中条分缕析、理据分明的一些最基本的标准与法则,在信息化过程中也已变得无足轻重。拉什关于信息压缩的观点,对新媒介环境下人们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思考与练习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即讯息
2。娱乐至死
3。技术垄断
4。第二媒介时代
5。信息批判
二、简述题
1。简述媒介技术批评理论的三种观点。
2。简述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
3。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批判理论。
4。简述波兹曼的媒介技术理论。
5。简述媒介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6。简述拉什信息批判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新闻文本材料《隐私比科技革命更重要》,载《金融时报》,2013年4月9日,试使用相关媒介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思考媒介技术与个人权利之间的关系问题。讨论: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个人权利如何保障?媒介使用与个人权利之间有无边界?假如媒介技术可以无限制地接近个人隐私,个体存在的意义又何在?
四、课堂练习
观察课堂中你和你的同学所使用的媒介类型(如手机、电脑、报纸等),并做出描述统计。可能会发现哪些有意义的现象?
[1][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1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15页、12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38页、3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英]斯各特·拉什:《信息批判》,杨德睿译,276页、230页、119页、23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