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媒介批评理论方法是什么 > 第一 媒介技术批评(第2页)

第一 媒介技术批评(第2页)

}h6}2。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就媒介而言,真正有意义的并不是媒介所提供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由此,媒介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和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特别强调了传播媒介所具有的性质对人类传播活动的影响。他强调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任何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技术的革命改变了人类的感觉形式,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麦克卢汉把媒介与社会形态的关系分为部落文化阶段(口头传播)、个人传播(印刷文字传播)和新部落文化阶段或电子文化阶段(计算机、电视及其他电子传播媒介)三个阶段,最后又使得人类重新接近(图11-2)。

图11-2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社会形态的观点

}h6}3。媒介是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进步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发展具有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例如,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是耳朵的延伸,电视机是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话是声音和耳朵的延伸等,他几乎把所有的媒介都视为人体的延伸。他还将作为人的延伸的媒介区分开来,如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尤其是机械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中枢神经系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电子媒介亦然。其他的媒介则延伸人的一部分感官,使人的感官失去平衡,使人支离破碎、单向发展。电子时代的人再不是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人。由此,人类也不再不是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大家庭。电子时代的人类再也不能过小国寡民的生活,而必须密切交往。与此相反,机械媒介(尤其是线性结构的印刷品)使人专精一门、偏重视觉,使人用分析切割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所以在过去的机构时代,人是被分割肢解、残缺不全的畸形人。在这些论述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他很乐观地看到了新兴的电子媒介会整合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但社会现实是否如他所描述,技术是否会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的论题还是未知数。

}h6}4。冷媒介和热媒介

根据人对媒介技术使用和介入的程度,麦克卢汉还区分了“冷媒介”和“热媒介”两种媒介形态。“冷媒介”指的是所谓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等。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它们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冷媒介邀请人深度参与,因此它“兼收并蓄”。与之相反的是“热媒介”,它们剥夺人深度参与的机会,因此它“排斥异己”。

麦克卢汉的泛媒介理论、明确的媒介技术决定论的观点以及他标新立异的独特论述方式,使得他的理论受到了很大的质疑。施拉姆就评论说,“他的论述方式使得他的观点难以捉摸”,“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态度是有些玄妙的,他发出的信息可以做种种不同的解释”。因此,麦克卢汉的观点和思想,如“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区分、“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等观点仍备受争议。就媒介批评理论的视角而言,麦克卢汉的媒介批评方法缺乏严谨的科学性,因此,难以从逻辑上做出解释。

(三)波兹曼的媒介技术否定批评理论

尼尔·波兹曼是美国当代重要的传媒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出版多部媒介研究著作,享有世界性的学术声誉。自他于2003年去世后,美国各大媒体发表多篇评论,高度评价他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的批评。波兹曼的媒介批评理论集中在《娱乐至死》(1985)、《童年的消逝》(1982)和《技术垄断》(1992)三部曲中。波兹曼立足于媒介批评的立场,对现代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了分析。他曾受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的影响,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论题。他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媒介即隐喻、媒介变迁理论、对电视文化的批判等方面。

}h6}1。媒介即隐喻

在波兹曼看来,媒介具有“定义现实世界”的力量,即媒介影响和建构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并进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动。其中媒体形态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人们对媒介形态的接受会塑造新的文化形态。波兹曼认为,文化传播中的媒介对文化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媒介则成为现实隐喻。媒介作为形式对文化内容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改变发生的真正根源在于“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媒介的内容建构了世界。作为新闻的现实素材,通过媒介技术的传播,人们得以了解,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媒介即隐喻”的关系替代人们自身对世界进行分类、排序、构建、放大、缩小和着色,人们把自己包裹在语言形式、艺术形象、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之中,不借助于人工媒介,人们就无法了解任何现实事物。其二,不同媒介形态对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而思维方式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文化的变化,思想表达的方式影响表达内容。媒介即隐喻,就是要提醒人们注意到不同媒介环境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波兹曼认为,为了理解这些隐喻的功能,人们应该考虑到信息的象征方式、来源、数量、传播速度以及信息所处的语境。

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包含着媒介认识论的观点,认为不论某种媒介最初的语境如何,它都有超越原初语境并延伸到新语境的能力,引导人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影响人们的意识和不同社会结构,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价值和情感评价。媒介即隐喻其实是媒介决定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h6}2。媒介变迁理论

在“媒介即隐喻”的理论基础上,波兹曼提出媒介变迁理论。如前所述,波兹曼认为媒介具有“定义现实世界”并塑造文化特征的能力。由此出发,波兹曼借助于历史学和人口学的资料,分析了在媒介影响下人们的“童年”是如何消逝的问题,以阐述其媒介变迁理论。波兹曼认为,欧洲中世纪的口语传播时代没有“童年”概念,当时主要是以“口语文化”为主的社会文化。印刷技术普及后,文字阅读成为主导性传播活动,因此,印刷媒介使得成人和儿童分化,使得童年的概念正式诞生。而电视媒介则又使得儿童和成人分享来自电视的信息,童年便又“消逝”了。波兹曼虽然分析了不同媒介形态对文化的影响,但他依然坚持媒介技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观点。

}h6}3。电视文化批判

波兹曼坚持媒介技术的发展引发媒介形态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类文化的特征,由此他对电视文化进行了批判,从而分析电视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冲击。波兹曼认为,20世纪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媒介以图像符号替代了传统媒介的抽象符号,从而使人类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由于图像消除了人们知觉与符号间的距离,消除了文字符号需要通过接受特定教育才能理解的间接性,相应地也消除了从符号的所指到能指之间的思维过程。电子媒介的这一“优势”使它不仅替代了印刷媒介的权威地位,而且迅速地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人们越来越满足于不假思索地接收外来信息,越来越迷恋于直观地复制形象。波兹曼指出,电视图像已经成为当代支配性的传媒形式,电视包容了所有的话语形式,并迅速成为人们了解文化的主要方式。同时,电视媒介通过镜像文化创造出没有关联、没有语境、没有历史和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用趣味性代替复杂而连贯的思想。电视的音像话语形式最易于展示的就是娱乐,因此,娱乐化成为人们文化的基本特征,于是人们开始了不经过大脑思考的“文化生活”,“娱乐”迅速成为满足人们视觉和听觉需要的最简捷的路径。波兹曼认为,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就是“娱乐的声音”,娱乐精神已经成为文化的核心。不管新闻还是宗教,政治还是教育,都成为娱乐的内容。娱乐是现实的主流,它成为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

波兹曼不无担忧地指出,在娱乐化社会,公众话语都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就是人类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波兹曼悲观地认为,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波兹曼对电视文化的深入批判,体现出了媒介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特定的批评立场和批判精神。

}h6}4。技术垄断

波兹曼提出“媒介生态”概念,认为媒介生态学是将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也是对信息环境的研究,它所关注的是传播技术如何控制了信息传播的形式、数量、速度、分类以及方向等,信息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观点、价值和态度等。由此,媒介生态学关注的就是技术,特别是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文化的影响问题,并由此阐发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介环境如何改变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波兹曼所谓的“技术垄断”,是指技术对人们的世界和生活所实施的独特控制,波兹曼认为,技术垄断是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也是思想的存在方式,技术被神化,文化要在技术中寻求认可和满足,并且听命于技术。在波兹曼界定的技术垄断文化中,技术突破了文化,变得无法驾驭,并试图将其倡导的精确、客观、效率等价值观强加在人类身上,进而向文化发出挑战,企图构建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在这种建构中,必然要消解掉与传统有关的一切。在技术垄断文化中,技术成为颠覆人类的一切传统信仰,使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都屈从于技术至高无上的权威。波兹曼的技术垄断理论深刻思考了技术主义对现代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突出强调了媒介批评理论对媒介技术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