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媒介批评理论方法是什么 > 第二 媒介批评的发展(第3页)

第二 媒介批评的发展(第3页)

三、案例分析

阅读新闻文本材料《美帝国主义的衰败已经无法挽回》,载《人民日报》,1971年3月11日,试用相关媒介研究理论进行分析,思考“媒介”与“政治现实”的关系问题,中国媒介是否也存在“意识形态”化美国的现实。讨论:媒介与政治的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媒介的观点对你的政治立场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你如何思考媒介的观点对你的政治立场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

课堂小实验:请将全班同学分为A、B两组,了解同学对美国国家形象的评价。在测试问题前,分别给A、B两组同学不同的提示。A组是全世界大概有30%以上的人反对美国;B组是全世界大概有70%以上的人反对美国。测试问题:根据你的估计,全世界对美国有负面评价的准确比例会是多少呢?统计回答结果,比较A、B组同学的估计结果有无差异,观察是否受到测试前提示问题的影响,并解释其原因。

[1]JamesBoylan,Critics:AThousandVoibiaJournalismRevieril,2000。

[2]李瞻:《世界新闻史》,69页~75页,台北,三民书局,1983。

[3][德]海涅:《论浪漫派》,张玉书译,87页、8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

[4][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黄顺铭、谭舒:《一个历史的维度——美国媒介批评著作概况》,载《湖北社会科学》,2001(9)。

[6][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等译,322页,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爱尔兰]肖恩·麦克布赖德等:《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编译室译,13页,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8][英]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1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9][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7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0][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79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常江译,9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3]雷跃捷:《媒介批评》,10页、1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陈龙:《媒介批评论》,7页~10页,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15]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序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戈公振:《中国报纸进化之概观》,见《中国近代报刊史参考资料》(上册),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校内资料,1982。

[17]赖光临:《中国近代报人与报业》(上册),14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18]花之安:《新闻纸论》,见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通论》,38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19]载《上海新报》,1863-12-12。

[20]王韬:《论中国设西文日报之利》,见《弢园文录外编》,36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1]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篇上》,见《郑观应集》,34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2]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129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3]方汉奇、陈业劭、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24]陈独秀:《旧党的罪恶》,见《陈独秀文章选编》,35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5]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267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26]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上),2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7]雷跃捷:《媒介批评》,22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8]朱光烈:《批评,从我开始》,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4)。

[29]吴迪:《媒介批评:特性与职责》,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5(5)。

[30]董天策、胡丹:《中国内地媒介批评论著十年扫描》,载《山西大学学报》,2011(2)。

[31]“新批评”是欧美形式主义文论派别,20世纪初发端于英国,后在美国产生巨大影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该流派主张对诗歌的语言和结构进行“细读式”批评的方法。

[32]新历史主义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欧美发展起来的文化诗学批评流派。该流派立足于以政治化方式进行文化批评,关注文化的经济、历史语境,并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福柯的哲学和女权主义理论等,将文学作品还原为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由此展开对文学作品的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层面的具体分析。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