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史官是当时社会上怎样的群体 > 第五章 门风性格寿命(第2页)

第五章 门风性格寿命(第2页)

(三)直谏长辈展现史氏家族正派门风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行事思维方式,包括对于长辈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史氏家族的门风并不要求子女对于长辈、对于父母妄从,认为孝顺父母与长辈的最好办法是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有时长辈或父母的个别想法或做法可能与你有所不同甚至有错,允许直接陈述你的见解和看法,但要学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相互感受生活、感受心灵沟通,这也是对于长辈“孝”“顺”的另一种表现。

史氏家族的风气还表现在家人对于时任高官家人的坦白与率真,史弥远和史嵩之是两个宰相,他们就曾受到过亲族甚至小辈的批评。

史守之就是一个敢于直言其叔叔的人。据家谱记载:史守之,字子仁,号九六子。1166年(乾道二年)丙戌十一月二十三日生于明州,是忠定王史浩的孙子、献文侯史弥大的儿子,家人称其为十二郎。作为长子长孙,他在史家有着重要影响。史弥远是史弥大的三弟,他生于1164年(隆兴二年甲申)正月二十九日,是史守之的亲叔叔。叔侄二人年龄只相差两岁,从小玩在一起,亲如兄弟。史守之从小努力学习,不畏强势,坚持原则,是个性格倔强的人。1184年(淳熙十一年),18岁的史守之以祖泽补官,这时,史弥远在建康粮料院办事,两人相安无事,你做你的官,我办我的事。之后,因史弥远获得提升,史守之以此之故只得回避。史守之就退处鄞县月湖,学古文于楼钥,“不与时谐,以道自任”。以后,史弥远升任当朝的宰相,史守之则“杜门讲学”。史守之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他以道自任,不跟风行事,尤其经常留意史弥远的表现,甚至敢于非议其叔父史弥远的所作所为。《升闻录》一书是史守之专门为规谏其叔史弥远言行而写的一本书籍,以此来提醒史弥远做官必须小心谨慎,不要有过失。他认为作为宰相应从自身职责和使命的角度出发,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朝廷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史弥远知道史守之敢于直言的禀性,有时甚至见他有点发怵,因此办事格外小心,他也非常惧怕史守之的批语,每次有所作为,“辄戒其家弗使十二郎知”。有时在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故意躲避史守之,以免节外生枝,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由此,很多贤士大夫多赖史守之的扶植。史守之始终牢记父亲临终前的遗言:“笃学饬行以光尔考”,努力做到专心好学、言语恭敬、小心谨行,为了纪念死去的父母、光宗耀祖。史守之对于史弥远的所作所为也都牢记在心,始终做到直言不悔,保持史氏家族的良好门风。史弥远或有自失,必对人说:“十二郎知否”,警惕自己少犯错误。宋宁宗曾让史守之至朝廷任职,他力辞不就。为嘉奖其隐退,皇帝特赐以下述评语:

卷乃烈祖,勋在王室,侑食清庙,尔父潜心圣道,发藻儒林而尔也。淘沐大醇,克修前绪,抗忠励行,不求闻达,若将终身也。擢尔辅藩,盖将强之以吏事也。高风莫夺,愿致为臣,用晋一阶,以愧贪竞,可朝奉大夫致仕。

这些评语表彰了他志高意远,忠于朝廷,没有辱没家族门风。宋宁宗还为他的书斋御书,赐予“碧沚”二字。最后,史守之后因劳累过度,于1224年(嘉定十七年)七月二十四日病卒,享年59岁。[2]

史璟卿也是一个敢于直率地提出意见的人。1241年(淳祐元年)至1243年(淳祐三年)是史嵩之的独相时期,史璟卿是史嵩之的侄子,他直接向史嵩之提出了书面建议,《宋史·史嵩之传》中记载了建议的全文。

初,嵩之从子璟卿尝以书谏曰:

伯父秉天下之大政,必办天下之大事;膺天下之大任,必能成天下之大功。比所行寝不克终,用人之法,不待举削而改官者有之,谴责未几而旋蒙叙理者有之,丁难未几而遽被起复者有之。借曰有非常之才,有不次之除,醲恩异赏,所以收拾人才,而不知斯人者果能运筹帷幄、献六奇之策而得之乎?抑亦献赂幕宾而得之乎?果能驰身鞍马,效一战之勇而得之乎?抑亦效颦奴仆而得之乎?徒闻苞苴公行,政出多门,便嬖私昵,狼狈万状,祖宗格法,坏于今日也。

自开督府,东南民力,困于供需,州县仓卒,匮于应办。辇金帛,挽刍粟,络绎道路,曰一则督府,二则督府,不知所干者何事,所成者何功!近闻蜀川不守,议者多归退师于鄂之失。何者?分戍列屯,备边御戎,首尾相援,如常山之蛇。维扬则有赵葵,庐江则有杜伯虎,金陵则有别之杰。为督府者,宜据鄂渚形势之地,西可以援蜀,东可以援淮,北可以镇荆湖。不此之图,尽损藩篱,深入堂奥,伯父谋身自固之计则安,其如天下苍生何!

是以饥民叛将,乘虚捣危,侵轶于沅、湘,摇**于鼎、澧。为江陵之势苟孤,则武昌之势未易守;荆湖之路稍警,则江、浙之诸郡焉得高枕而卧?况杀降失信,则前日彻疆之计不可复用矣;内地失护,则前日清野之策不可复施矣。此隙一开,东南生灵特几上之肉耳。则宋室南渡之疆土,恶能保其金瓯之无阙也。盍早为之图,上以宽九重宵旰之忧,下以慰双亲朝夕之望。不然,师老财殚,绩用不成,主忧臣辱,公论不容。万一不畏强御之士,绳以春秋之法,声其讨罪不效之咎,当此之时,虽优游菽水之养,其可得乎?异日国史载之,不得齿于赵普开国勋臣之列,而乃厕于蔡京误国乱臣之后,遗臭万年,果何面目见我祖于地下乎?人谓祸起萧墙,危如朝露,此愚所痛心疾首为伯父苦口极言。

为今之计,莫若尽去在幕之群小,悉召在野之君子,相与改弦易辙,戮力王事,庶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矣。如其视失而不知救,视非而不知革,薰莸同器,驽骥同枥,天下大势,駸駸日趋于危亡之域矣。伯父与璟卿,亲犹父子也,伯父无以少年而忽之,则吾族幸甚!天下生灵幸甚!我祖宗社稷幸甚!

从四段行文分析,史璟卿写此建议的动机完全是出于好意与善意。首先,他肯定了史嵩之工作的性质及其重要性,希望他能秉天下之大政,成天下之大功。同时,对于行政官员中存在的问题,如那些“不待举削而改官”的人,刚刚受到谴责的人,他们会通过“旋蒙叙理”、哄骗、买通、贿赂等方法,使自己由不应该被起复而得到重用。他认为,当时吸纳人才的“用人之法”,必然造成“政出多门,便嬖私昵,狼狈万状”,以至使“祖宗格法,坏于今日”。

其次,针对当时“督府”制度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意见。南宋有时由宰相担任都督,掌总督诸路军马,出外视师,设置都督行府。史璟卿运用战争实例尖锐地批评他们“不知所干者何事,所成者何功”,只是为了自固自安,认为它的直接后果会危及“天下苍生”,应该引起广泛重视。

再次,史璟卿“以饥民叛将,乘虚捣危,侵轶于沅、湘,摇**于鼎、澧”的情状,痛心疾首、苦口极言地劝告伯父,要学“开国勋臣”赵普的为人,坚守南渡之疆土,捍卫主权,争取“异日国史载之”。千万别步蔡京“误国乱臣”之后尘,成为“遗臭万年”之徒。这一比喻话虽有点重,但本意依然是为了维护国威、家风,光宗耀祖。

最后,做为下辈人,史璟卿抱着以情动人的心态,说出“伯父与璟卿,亲犹父子也,伯父无以少年而忽之”,力劝史嵩之要从国家社稷的兴旺出发,以家族的理想与国家的希望为重,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宰相。这些以天下生灵、祖宗社稷的最高利益为出发点,有理、有节、有力,直截了当地叙述了他对政局的看法。

这些意见是史璟卿个性的表露,也代表了当时太学生和武学生们对于史嵩之的一些看法和不满。小辈敢于对长辈直言看法正是史家门风的展现。

(四)严于律己守本分的家风

古人有云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良没有大小之分,也没有轻重之别,“人之初,性本善”,善良作为人类的一种美德,是人们信任的基础。史氏家族保持了善良这一门风。史渐父子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说明。

史渐,字进翁,号东皋。1124年(宣和六年)生于明州东钱湖下水村,因其父亲史木早年英逝,一个五岁的孩子只得自幼孤育于王氏家中,虽然养成了古朴的民风,但学习条件却不如别人。年近四十才入太学学习,因而考科举也未能成功。归家后便以教书为生,他把自己的经验与教训全部告诉子侄及姻亲的后人,“册录善恶,以示惩劝”。又对附近数十家孩子,教给行父坐子立之礼。在平时,他能照顾民众的疾苦,姻族和乡亲中死后欲葬而无钱者,他就先以火葬帮助别人料理丧事,后再购买山地,尽自己所能“割山以葬之”。在学习上,他对于子孙要求极严。史渐虽未能中举,但他的儿子们却个个争气,史氏宗祠内曾悬挂一块书写有“五子登科”的匾额,表彰他的儿子全都考中进士。史渐尤其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孩子们都懂得“偏周亲族之困乏者”,还以学习朴素的古风为荣。

史弥忠,字良叔,号自斋,生于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是史渐的长子,在史渐的关注下培育了正直的性格。淳熙十四年进士及第后,史弥忠最先担任了鄂州咸宁尉一职,初次返归故里,行囊装得满满的,里中人非常羡慕,以为他在外发了横财。东皋公史渐见后很是忿怒,认为为官一任,应该为公、清白,不能搜括百姓,取不义之财,对他怒加训斥。于是,他召集乡里人,命令史弥忠当众打开行囊。结果,待史弥忠不慌不忙地打开书箱,发现箱子里、行包里面绝大部分是线装书籍和包书的套子,让人们大吃一惊,由此人们更称赞史渐为人正直、教子有方。1206年(宋宁宗开禧二年)史弥忠在文思院任职,他一丝不苟,严格把关,在掌管制造金银玉器宫廷用品时,又一次得到好评。1219年(嘉定十二年),让他知吉州,正值岁饥,他请求皇帝蠲免田租十八万以恤民,得到皇帝的肯定。后因治理有方,提举福建盐茶事,事成论功行赏,他也丝毫不受。史弥忠不仅低调行事,不阿不竞,不高攀权势。还在他的堂弟史弥远久在相位时,数次劝其致仕、退休归家。1237年(嘉熙元年),朝廷赐其以金带服系,授金紫光禄大夫、龙图阁学士,授端明殿学士。后以儿子史嵩之入相,皇帝命其迎养,他五辞不允。为了亲属回避,他在未到年龄时就乞求致仕。他的正直的高贵品德在官场中留下很好的印象,资望极高。他有五个儿子,其中史嵩之、史岩之为高官,他也不以此显赫为贵。1244年(淳祐四年)九月卒,享年84岁。后人都以史渐、史弥忠父子的正直有才、坚守家族门风而深受鼓舞。[3]

[1][日]谷川道雄:《六朝贵族的家庭生活及在社会政治上的作用》,参见《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出版,第44页。

[2]《鄞县志》第38编《人物》。

[3]《鄞县志》第38编,《人物》。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