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实验事业
洛阳实验区从1934年创立,至1940年结束,其主要实验事业集中在教育、经济、政治方面,均围绕相关主题实验而展开。教育方面以民众基础学校为中心,以强迫征学制实验、传习导生制实验作为方法,来实验基础教育普及的乡村教育模式;经济方面以合作为中心,军农合一和全民造产作为途径,来进行乡村经济建设实验。而“政治实验是本区实验事业之终极目标,因为我们既以教育方法来组训民众,以经济建设来培养民力,民智既开通,民力既充实,然后从事政治建设,方足以云完成地方自治”[31]。作为社教社设计倡导、由教育工作者推进的洛阳实验区的政治实验,依着自然程序,由村政辅导制、政务辅导与保教合一制三个阶段联合组成:“村政辅导、政务辅导与保教合一——由教育辅导进而督导政务,终至保教合一,建立保教养卫之新政治机构。在第一阶段我们是实行村务辅导制,以政治为主,以教育为辅,以教育力量来充实政治内容,以补政治之不逮。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教育是政治附属物,我们站在教育学术团体的立场,初步实验事业仅尽辅导之能事;待辅导事业著有成效,教育在社会建设中已有相当地位,然后即进至第三阶段,教育力量来督导政治之发展”[32]。实际上,实验区教育、经济、政治方面的主要事业,是联合推进,彼此融合,笔者为了叙述方便,将其分别加以梳理呈现。
1。普及乡村基础教育实验
按照实验顶层设计,社教社在进行顶层设计时,以教育辅导政治,普及乡村基础教育提高乡村文化。本着“学校与社教打成一片、从经济设施普及教育和教育组织连锁一贯”理论根据[33],为了“使政治与教育合一,完成管教养卫之各种建设”,实验区以乡村学校作为辅导村政建设动力、改造乡村社会的中心,纳儿童、青年及成人于一体,进行军事、精神、知识和职业四种训练,实验政治、经济、文化三种事业建设。“我们既然认为已往学校制度,将整个教育割裂得支离破碎之不当,所以确定学龄儿童之义务教育,年长失学儿童之短期义务教育,及年长失学之补习教育,均为基础教育,而将小学校、短期小学校及民众学校,打成一片,组成一个整个的、全民的、民众基础学校,而纳全村农民于一个基础学校内教育之的实验。”[34]也就是说,实验区以民众基础学校为普及教育的中心,为乡村建设的基本组织,从民众基础学校推进民众基础教育事业,在严格训练中推进民众基础智识,训练其生产技能,从而完成乡村建设,复兴中华民族。为此,社教社常务理事赵冕拟定乡村基础学校组织系统,如图3-4所示。
图3-4洛阳实验区民众基础学校组织系统图(1934)[35]
如图3-4所示,实验区每村设一所民众基础学校,主张“三位一体”构成整个教育学制,创立民众本位的教育学制。基础教育办理全村民众普及教育事业。基础教育包括初级儿童班、青年班和成人班,施行强迫征学制;高级儿童班、职业教育属于继续教育,民众基础学校设立基础教育阶段的三种班级,中心民众基础学校涵盖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民众基础学校设有学董会,由全村保甲长及地方领袖担任学董会成员。区内村庄选一适当村落设置一所中心民众基础学校,增设高级儿童班和职业班,前者招收各村初级小学毕业生,以训练其服务乡村兴趣与能力为旨归开设课程,后者招收青年班、成人班,培植其生产智识和技能。中心民众基础学校负责视察、辅导各村民众基础学校,隶属于区指导处,指导员负责设计指导与材料供给。在普及民众基础教育方案中,吕庙实验村中心民众基础学校第一年度实际内设儿童部(6~10足岁)、青年部(10~16足岁)和成人部(16~40足岁),每一部又分男女两个班,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需要智能而分部设置相应课程。青年部、成人部同样面临招生、留生难的问题。为了将此民众基础学校学制系统落到实处,实验区采用了征学制、导生传习制两种实验办法,动用政治力量强迫入学,并配合儿童部小学生的传习生作用,突破了招生难、留生难、女子教育难三大难题,保证民众基础学校顺利运行。
实验区筹备期间,事务所曾对吕庙实验村进行精密的村情调查[36],为民众基础学校实验提供了坚定依据。调查者对在村的557人进行教育程度的统计:全村共有111名学龄儿童,其中67名在学校学习,失学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约40%;成年失学者人数最多,占统计总人数比例的58。17%;而已受教育者222人中女子仅16人,仅占女子总数的4。18%,男女性别之间存在巨大差异。[37]有鉴于此,1934年8月15日,洛阳实验区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决议在吕庙村试办征学制,以期普及民众基础教育。[38]
图3-5洛阳实验区吕庙实验村民众基础学校开学典礼(1934)[39]
3。强迫征学制办法经政府批准后令饬本府联保主任及保甲长协同办理
4。凡年在六足岁以上十八足岁以下之儿童及青年来学之责应责其父母或法律上之保护人
5。凡处户主地位之农民如有逃学等情应责成其甲长
6。学生有事故不得来学者必须依请假手续请假
7。凡未经准假三日不到者则予以书面警告
8。连续一周不到者则科以文盲捐一角至二角或代以公共劳役一日
9。连续两周不到者则科以文盲捐五角至壹元或代以公共劳役三日至四日
10。连续一月而竟抗令不受征者呈请县政府予以相当惩处
11。凡学月学期统计未缺席及成绩优良者,由学校酌给奖品,修业期内未曾缺席者及成绩优良者,由校呈请县政府酌给奖品
12。于学月及学期缺席较多者由校公布予以名誉惩处
13。民众基础学校学生学费一律免除
14。除初级高级学生书籍用品由学生自备外,其余概由学校供给
15。凡基础学校毕业者,呈请县政府发给毕业证书及公民证书[40]
征学制为董事钮永建所创设,仿效征工征兵办法,以最经济的人力物力,运用地方政府力量,要求辖区内不同年龄段的村民接受青年教育、成年教育,普及民众基础教育,谋基础教育之普及。“国家应办的事,即教育上应办的事,政治上的应办的事,以教育方法出之;而教育上所办的事,必合政治上的需要,此即政教合一。”[41]征学制是钮氏政教合一理念的具体外化。“此制自洛阳实验区实验以来,业已两月,以立论之扼要,方法之切实,颇堪引起国人注视,教育同仁时以近况见询。”[42]图3-6为洛阳吕庙实验村试行征学制前后民众基础学校成人部出席情况。
图3-6吕庙实验村民众基础学校成人部逐周出席统计图(1935)[43]
如图3-6所示,吕庙实验村第1—20周的民众基础学校成人部学生逐周出席情况:男子班从第1—6周一直呈现直线下降情况,第6—8周出席人数有所回升,第9周稍降,第11周陡然恢复到开学时盛况,嗣后直至学期末第20周变化不大;具体到女子班,从第1—10周,基本呈现持续下降局势,第10周为谷底,第11—20周回升并大体维持稳定状态。很明显,无论男子班抑或女子班,第10周均具有拐点意义,因为该周吕庙实验村开始实行征学制。作为负有家庭责任的成年人,大多终日劳作,缺席或流失情况最易发生,各处民众学校留生问题普遍存在。但吕庙实验村征学制试行以来,逐周出席人数数据证明了征学制的有效性。
当然,必须看到,征学制对女子班逐周出席人数的影响远远小于男子班。据统计:吕庙实验区应征人数为469人,其中失学成人组297人(男61人,女236人),实征90人(男59人,女31人)。“在征学的对象里,绝对的文盲,成年妇女占最大多数。对于她们,方法又不能用得太生硬,随便了些,就永远没法将教育普及到她们。”[44]为救此弊,实验区采用导生传习制实验,训练在学的儿童担任导生,用传习方法来普及成年女子教育。
实验区的导生制组织采取军队大队编制形式,将全校儿童组学生组成一个大队,下分三中队12小队:儿童高级班为第一中队,内分3个小队;儿童初级班组成第二中队,内分6个小队;女子班为第三中队,内分3个小队;各队均设有队长一名,各司其责[45],各组组长组成法纪会议,负责各队队员违警记录和惩处核定,负责维持团体秩序,养成社会制裁力量。遴选高级班优秀学生,按照其兴趣所近,担任国语、算术、社会常识和自然常识各科导生,负责各队各科教学责任。每小队的各科导生,组成教学评议会,各小队导生组成教学研究研讨会,研究各科教学法,并负责实施教学上的实际问题。其组织系统如图3-7所示。
导生制下的教学方式,迥异于普通教学方式。如国语学习,普通队员学习,国语导生负责教学,大队长指导教学,司教学视察记录;而算术、常识导生,则在准备算术教学、常识教学,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教学法,准备教学挂图、标本仪器等。中队长负责提醒算术、常识导生准备教学和课程要点、教学方法;小队长则一边学习国语,一边负责上下课口令及维持秩序。同一时间内,各个成员各有等级,各有专职,各有活动领域,各有活动方式,而各员的活动,又有机统一、互相连锁。如表3-3所示。
图3-7吕庙实验村中心民众基础学校导生制组织系统图(1934)[46]
表3-3吕庙实验村中心民众基础学校儿童部队员逐日生活表(1934)[47]
续表
从表3-3可知,吕庙实验村中心民众基础学校儿童部队员逐日生活,是围绕教育部部定学程,配合实验区增设整洁活动、怡情活动、传习活动及社会服务和康乐活动,有秩序、规律、定时进行。从每月一次的测验成绩看,3—4月初试验导生制时,60分以下不及格人数尚多,6—7月80分以上逐渐增加,不及格人数减少,整体来看,中上等较多,符合常态分配曲线。实验区非常注重实验的推广性:“学程内容与普通小学完全相同,且采取教育部所审定的教科书,以冀在学习过程上,能与一般小学进度齐一,且试验有效,可同样的推行他处。”[48]
与导生试验相配合的,是传习试验,已接受导生试验的校内学生在各队队长带领下,有组织、有秩序对校外民众进行传递教学,将教育送上门去,主要对象是征学制下难以协调的成年妇女和青年女子。吕庙实验区导生试验中由初级班2~4年级小学生担任传导生(男童41人,女童43人,女童中含有青年班9人),试验初期按照生活表在学校进行传习,后因传习对象无闲暇调整到晚上。
表3-4吕庙实验村中心民众基础学校传习生与学众关系表(19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