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外国电影著作 > 第二 德国电影与法斯宾德(第1页)

第二 德国电影与法斯宾德(第1页)

第二节德国电影与法斯宾德

一、德国电影业

德国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衰落,直到20世纪60年代再次兴起。德国电影在艰难的危机中发展。

20世纪20年代德国兴起的表现主义电影运动在世界电影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代表导演作品有弗里茨·朗《大都会》(1927)、茂瑙《吸血鬼诺斯费拉图》(1922)和《最卑贱的人》(1924)。

1933年,纳粹上台,掌管了德国电影工业,几乎所有有才华的导演都离开了德国,电影没有得到发展。纳粹统治期间,只有里芬斯塔尔的两部纪录片《意志的胜利》(1935)和《奥林匹亚》(1938)产生了世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是战败国,电影工业一片废墟。

5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提供“联邦保险”资助电影的发展。但是影片的艺术性不高。受电视普及的影响,电影业萎缩。

1962年2月28日,在德国奥伯豪森第八届联邦德国短片节上,一批青年导演联合发表《奥伯豪森宣言》,提出“创立德国新电影”。他们认为旧电影已经死亡,要创造的电影应该从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奥伯豪森宣言》是联邦德国战后电影史上的转折点,拉开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序幕。

新德国电影运动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持续了20年。新德国电影运用各种手法革新传统电影,以电影的叙事方式关注历史、思考现实,历史创伤和战后德国重建交织展开,电影审美价值与大众观赏性有机统一。新德国电影涌现出四大导演:维尔纳·赫尔措格、福尔克·施隆多夫、维姆·文德斯和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1982年法斯宾德早逝,成为新德国电影运动衰落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但是电影业出现危机,德国观众对国产电影不感兴趣。德国影片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导演过于强调电影的纯艺术性,电影色彩晦暗、注重心理描写、偏爱表现人性的扭曲方面,忽视了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进入21世纪,新一代德国电影人吸取老一辈电影人的经验教训,创作贴近民众的生活,选材严格,表现形式生动感人,让人耳目一新。如《罗拉快跑》(导演:汤姆·提克威,1998)、《非洲无处为家》(导演:卡罗琳·林克,2001)、《再见,列宁》(导演:沃尔夫冈·贝克,2003)和《窃听风暴》(导演:多纳斯马克,2006)等。

二、新德国电影代表

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为德国电影带来了世界声誉。维尔纳·赫尔措格(WernerHerzoge,1942—)是一个孤独的艺术家,擅长表现孤独者的生活。代表作《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6)记叙了一个遭受社会偏见的弃儿卡斯伯·豪泽尔的故事。影片具有半纪录片、半自传特点,揭露了以特权和教会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的虚伪和利己主义,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奖。

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Sdorff,1939—)早年进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学习电影制作,曾做过马勒、雷乃和梅尔维尔的副导演。他从短片开始创作生涯,1966年做导演。代表作《铁皮鼓》(TheTinDrum,又名《锡鼓》,1979)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的同名长篇小说《铁皮鼓》(1959),1979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1980年获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以儿童视角观察社会,叙述情节。电影改编抓住这个特点,整个摄影机注意从1米以下的儿童高度拍摄,形成儿童特有的观察视角。下体叙事既是儿童视角所观察到的事物,也是摄影机镜头的低角度摄影。它关注的是身体的下部、物体的下半部分,形成独特的下体叙事。下体叙事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生殖。奥斯卡母亲的出生来自外祖母裙子下的逃犯行为,奥斯卡出生则在观察他来到这个世界的全过程。在3岁的时候,奥斯卡目睹了母亲和表舅的暧昧关系,他拒绝长大,故意从楼梯跌下,从此停止生长。他始终保持3岁的身高,成为侏儒,但心智却随年龄增长。

《铁皮鼓》剧照:下体叙事

奥斯卡有一个不离身的玩具铁皮鼓,并有尖声高叫震破玻璃的特异功能,儿童游戏成为以下对上颠覆成人社会的特有方式。在纳粹统治时期,奥斯卡以击鼓和尖叫反叛社会,以大众狂欢反抗法西斯统治。

《铁皮鼓》剧照:以下对上游戏的颠覆

维姆·文德斯(WimWenders,1945—)早年在巴黎电影资料馆通过观摩大量影片自学成才,1971年开始拍片。他擅长拍摄公路电影,认为人在路上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德克萨斯的巴黎》(1984),代表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获得第3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代表作《柏林苍穹下》(又名《欲望之翼》,1987)是一部爱情、幻想剧情片,讲述两个天使穿行于西柏林,观察人们的生活。其中一个天使渴望下凡,帮助马戏团的女演员。该片获得1988年第41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是四位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24岁拍摄的《爱比死更冷》(1969)奠定了他独特的风格化的影片基调。

三、新德国电影天才法斯宾德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RainerWernerFassbinder,1945—1982),德国电影大师,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的领军人物,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心脏”。

1。生平与创作

法斯宾德出生于巴伐利亚,父亲是医生,母亲是兼职翻译。5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法斯宾德由母亲抚养。法斯宾德19岁进入慕尼黑一家戏剧学校,学习表演,20岁开始拍短片。1967年以后的两年间,法斯宾德开始从事舞台工作。他组织、创作、导演、主演了大量先锋派舞台剧,不仅呼应了德国戏剧舞台“民主控制”的理念,而且为日后的电影摄制准备了坚实的基础。

法斯宾德是全才型导演,身兼导演、编剧、演员、制片、剧场经理、编曲、设计、剪接和摄影等多职。14年拍片生涯共拍摄了41部影片,编导、演出了27出舞台剧。代表作有《四季商人》(1971)和《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1978)。

法斯宾德的生活极其混乱无规律,长时间毫无节制地工作、暴饮暴食、大量吸烟、过度酗酒、双**、超量吸毒、服用安眠药和兴奋剂等。1982年法斯宾德因吸毒过量死于寓所,年仅37岁。

2。《爱比死更冷》

法斯宾德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爱比死更冷》(LoveIsColderthah,1969)在柏林电影节引起轰动,获得1969年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爱比死更冷》是一部犯罪片,具有舞台表演的形式感,奠定了法斯宾德独特的电影风格和表达方式。

影片开端是罪犯法兰兹受到犯罪团伙的招募与威胁。他追求自由的生活,不愿为犯罪团伙效力。开端节奏缓慢,凝固的表情动作是典型的舞台表演造型,黑帮分子的出现形成情节的转换。黑白分明的构图所表现的间离效果与叙事结合,形成影片独特的叙事方式。法兰兹的朋友布鲁诺是一个职业杀手,法兰兹对布鲁诺的关心引出犯罪故事的发展方向,英俊的布鲁诺势必要去找法兰兹和他的女友妓女乔安娜,影片将叙述他们三人之间的故事。

《爱比死更冷》剧照:招募与威胁

法斯宾德一贯的色情主题在影片中显露,法兰兹靠女友卖**生活,乔安娜想过正常人的家庭生活,法兰兹不予理睬,慢节奏的定型动作加强了法兰兹冷漠的表现。法兰兹为了感谢布鲁诺为他杀人,要乔安娜与布鲁诺**,并打了乔安娜,暗示了影片的双性恋。影片独特的两男一女三角关系,显示了爱的寒冷。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