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刘师培:《攘书》,见《遗书》,634页。
[43]李妙根编选:《国粹与西化——刘师培文选》,113页,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4]《对俄同志会广告》、《争存会广告》,载《警钟日报》,1904-03-14。
[45]钱玄同:《左盦外集目录后记》,见《遗书》,1301页。
[46]据刘师培所撰《清故武进县学教谕何先生墓志铭》(《遗书·左盦外集》卷19)和《何大姑哀赞》(《遗书·左盦外集》卷20),何震之父卒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时何震虚龄12岁,故其应生于1887年。
[47]钱玄同:《左盦外集目录后记》,见《遗书》,1301页。
[48]《钱玄同案语》,见《遗书》,1507、1508页。
[49]《钱玄同案语》,见《遗书》,1438页。
[50]《刘师培与端方书》,见《洪业论学集》,13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陶成章:《浙案纪略》,见《辛亥革命(三)》,48页;沈瓞民:《记光复会二三事》,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1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3;冯自由:《记刘光汉变节始末》,《革命逸史》,第2集,213页。
[51]刘师培:《左盦诗·自序》,见《遗书》,1911页。
[52]钱玄同:《左盦诗录后记》,见《遗书》,1938页。
[53]张於英:《辛亥革命书征》,见《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152页。
[54]《国学保存会简章》,载《国粹学报》,1906年第13期。
[55]参见都重万:《刘师培对晚清史学演进的贡献及影响》,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
[56]马丁·伯纳尔:《刘师培与国粹运动》,见《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0。
[57]方光华:《刘师培评传》,59页。
[58]陶成章:《浙案纪略》,见《辛亥革命(三)》,48页。
[59]参见冯自由:《记刘光汉变节始末》,见《革命逸史》第2集,213页;沈寂:《芜湖地区的辛亥革命》,载《安徽史学通讯》,总第14号,1959;沈寂:《辛亥革命时期的岳王会》,载《历史研究》,1979年第10期;柏文蔚:《五十年经历》,载《近代史资料》,1979年第3期;安徽省政协文史工作组:《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
[60]《刘师培与端方书》,见《洪业论学集》,130页。
[61]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6页。
[62]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331页,上海,北新书局,1928;郑学稼:《陈独秀与苏曼殊》,见《陈独秀传》下,1230页,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89。
[63]安徽省政协文史工作组:《辛亥前安徽文教界的革命活动》,见《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
[64]刘师培:《徐慕达传》,《左盦外集》卷18,见《遗书》,1833页。
[65]刘师培:《〈偶成〉诗夹注》,《左盦诗录》卷4。《左盦诗别录》,见《遗书》,1936页。
[66]柳亚子:《我和南社的关系》,见《柳亚子选集》下册,10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67]蔡元培:《刘君申叔事略》,见《遗书》,18页;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4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8]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186页。
[69]见钱玄同在《左盦诗录》卷四上述诗后所作之说明,见《遗书》,1936页。
[70]钱玄同:《刘申叔先生遗书总目后记》,见《遗书》,9页。
[71]苏曼殊致刘三信,见柳亚子编:《苏曼殊全集》,第1集,335页;《刘师培与端方书》,见《洪业论学集》,130页。
[72]马君武:《孙总理》,见《马君武集》,474页。
[73]章炳麟:《与刘光汉书四》,见《遗书》,21页。
[74]黄节:《蒹葭楼诗》卷1,民国铅印本。
[75]柳亚子:《苏玄瑛正传》,见《柳亚子文集·苏曼殊研究》,4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6]杨天石、王学庄:《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载《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宋教仁日记》,341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77]谭人凤:《石叟牌词叙录》,载《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
[78]刘揆一:《黄兴传记》,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28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79]参见杨天石、王学庄:《同盟会的分裂与光复会的重建》,载《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