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刘师培国学 > 第三 刘师培对先贤学术的继承与超越(第3页)

第三 刘师培对先贤学术的继承与超越(第3页)

[11]刘师培:《经学教科书》第一册,《序例》,见《遗书》,2073页。

[12]刘师培:《汉宋学术异同论》,见《遗书》,542页。

[13]刘师培:《国学发微》,见《遗书》,477页。

[14]刘师培:《汉代古文学辨诬》,《左盦外集》卷4,见《遗书》,1378、1377页。

[15]刘师培:《读左札记》,见《遗书》,299页。

[16]刘师培:《近儒学术统系论》,《左盦外集》卷9,见《遗书》,1533页 。

[17]蒙文通:《廖季平先生与清代汉学》,见廖幼平编:《廖季平年谱》,152页,成都,巴蜀书社,1985。

[18]南桂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见《遗书》,32页。

[19]南桂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见《遗书》,33页。

[20]《吴虞日记》上册,45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1]章太炎:《说林》下,见《太炎文录初编》,82页,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92。

[22]《吴虞日记》上册,44页。

[23]参见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见《揅经室续集》卷二之下。

[24]参见刘师培:《新方言序》,《左盦外集》卷17,见《遗书》,1768页。

[25]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见《遗书》,556页;《近代汉学变迁论》,《左盦外集》卷9,《遗书》,1541页。

[26]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见《遗书》,556页。

[27]刘师培:《群经大义相通论》,见《遗书》,348页。

[28]南桂馨:《刘申叔先生遗书序》,见《遗书》,32页。

[29]参见朱维铮:《汉学与反汉学——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和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1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0]刘师培:《汉宋学术异同论》,见《遗书》,541页。

[31]刘师培:《国学发微》,见《遗书》,499页。

[32]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见《王国维文集》第1卷,97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33]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7~15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4]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4页。

[35]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4页。

[36]陈少明等:《被解释的传统——近代思想史新论》,199页,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37]参见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1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7。

[3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79页。

[39]许道勋、沈莉华整理:《周予同论经史关系之演变》,载《复旦学报》,1998年第1期。

[40]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见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514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1]朱维铮:《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记》,见《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974页。

[42]独角:《论经的大意》,载《教育今语杂志》第2册,1910-4-9。

[43]章太炎:《与某论朴学报书》,载《国粹学报》,第23期,1906-12-5。

[44]参见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见《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344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45]参见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见《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331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6]罗志田:《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与史学的走向中心》,见《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326页。

[47]梁启超:《新史学》,载《新民丛报》,第1号,1902-2-8。

[48]参见俞旦初:《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见《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76、7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49]参见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1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