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刘师培国学 > 绪论(第4页)

绪论(第4页)

[59]郑师渠:《章太炎刘师培交谊论》,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60]方光华:《刘师培评传》,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61]陈奇:《刘师培思想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62]嵯峨隆:《近代中国的革命幻影——刘师培的思想と生涯》,东京,研文出版,1996。

[63]朱维铮:《〈刘师培论学论政〉序》,载李妙根编:《刘师培论学论政》;《〈刘师培辛亥前文选〉导言》,载李妙根编:《刘师培辛亥前文选》。

[64]王汎森:《刘师培与清末的无政府主义运动》,载《大陆杂志》,第90卷第6期,1995。

[65]翟文奇:《刘师培无政府主义活动述评》,载《江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66]胡志伟:《刘师培政治思想研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1995。

[67]富田昇:《社会主义讲习会と亚洲和亲会》,载《东洋学集刊》,第64号,1990。中译文见《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8]富田昇:《刘师培变节问题的再检讨》,载《东北学院大学论集(人间、言语、情报)》,第98号,1990。

[69]路哲:《中国无政府主义史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70]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71]汤庭芬:《中国无政府主义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72]胡庆云:《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94。

[73]嵯峨隆:《近代中国アナキズムの研究》,东京,研文出版,1994。

[74]PeterZarrow。AnardesePoliticalbiaUyPress,1990。

[75]杨向奎:《申叔学案》,见《清儒学案新编》,第6卷,济南,齐鲁书社,1994。

[76]浦伟忠:《论刘师培〈左盦集〉的学术思想》,载《清史研究》,1992年第4期。

[77]吴雁南:《刘师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心学》,载《贵州社会科学》,1992(11)。

[78]胡楚生:《刘师培〈攘书〉探究》,见《清代学术史研究续编》,台北,学生书局,1994。

[80]陈奇:《刘师培的今古文观》,载《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2期。

[81]方光华:《试论刘师培对〈左传〉的整理和研究》,载《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82]朱冠华:《刘师培春秋左氏传答问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83]郑师渠:《刘师培史学思想略论》,载《史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

[84]李洪岩、仲伟民:《刘师培史学思想综论》,载《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85]都重万:《刘师培对晚清史学演进的贡献及影响》,北京大学博士论文,1998。

[86]吴光兴:《刘师培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见《学人》,第7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87]曹靖国:《刘师培史学思想述评》,载《东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6期;陈奇:《刘师培的“六经皆史”观》,载《贵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88]冯永敏:《刘师培及其文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王枫:《刘师培文学观的学术资源与论争背景》,载《学人》,第13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王立兴:《刘师培戏剧起源观论略》,见《中国近代文学考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钱志熙:《旧学之殿军、新学之开山——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载《文史知识》,1999年第3期。

[89]冯永敏:《论刘师培的白话文》,载《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23期。

[90]冯永敏:《刘师培国语文教学思想探析》,载《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第4卷,第6期,1994。

[91]囿于笔者视角,以上所举论著(大体为2000年以前的论著)难免挂一漏万,望能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92]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金明馆丛稿二编》,23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今借用此义。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