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寒门小神童的科举之路简介 > 第42章 策论(第1页)

第42章 策论(第1页)

清河县县试的第三日,也是最后一日。策论一场,如期而至。经过前两日的鏖战,考场内的童生数量已经明显减少了一些。一些自知无望的,或者在前两场考试中发挥失常的考生。多半已经选择了放弃,没有再出现在这最后一场的考场之上。留下来的,大多是心中还存有一丝希望,或者对自己的策论能力颇有几分自信的考生。当然,也有像苏明志这样虽然前两场表现糟糕透顶,却依旧不甘心,抱着万一能瞎猫碰上死耗子的侥咸心态,硬着头皮来参加最后一场的。苏明理依旧是早早地便来到了自己的考棚。他今日的神情比前两日更加凝重了几分。他知道,策论一场,不同于帖经墨义对记忆力的考校,也不同于诗赋对才情的展现。它更像是一场小型的“殿试”,需要考生针对特定的时政或民生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这不仅考验学识,更考验一个人的格局、眼光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能体现一个读书人“经世致用”之学的关键所在。也是他能否彻底打动那些考官,为自己这次县试画上一个完美句号的最后一搏。“当——!当——!当——!”开考的钟声再次敲响。主考官赵知县依旧是那番简短而威严的开场白,强调了策论的重要性。并勉励考生们畅所欲言,献计献策。随即,吏员们便将策论的题目分发了下来。苏明理接过试卷,目光落在题目之上,不由得微微一凝。今年的策论题目是:“论本县农桑之利弊,并陈振兴之策。”这个题目,出得相当务实,也颇接地气。它没有考那些虚无缥缈的圣人之道,也没有问那些高深莫测的朝堂大政。而是直接将目光聚焦在了清河县本地的农业和桑蚕业之上。要求考生分析其利弊,并提出振兴的对策。这对于那些只知死读书,不问窗外事的书呆子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但对于苏明理来说,这个题目,却让他心中暗暗一喜。他虽然年幼,但因为家境贫寒,又经历了之前的“开源”实践,对农桑之事并非一无所知。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前世的广阔见闻和超越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虽然不能直接照搬前世的农业技术。但那种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他略作沉吟,便开始在草稿纸上构思起来。首先,他要点明农桑乃国之根本,民生所系,阐述其重要性。然后,他要结合自己对清河县农桑现状的“观察”,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利”与“弊”。比如,“利”的方面,可以写清河县土地尚算肥沃,水利条件尚可,百姓勤劳朴实等等。而“弊”的方面,则可以大胆地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耕作技术落后,良种推广不足,水利设施失修,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差。以及可能存在的土地集中于少数富户之手,导致许多农户无地可耕或佃租过重等现象。当然,这些“弊端”他会写得比较委婉,点到为止,避免过于尖锐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最重要的,还是后面的“振兴之策”。这才是这道策论题的核心所在。苏明理脑海中飞快地闪过前世那些关于农业发展的知识。他想到了精耕细作,想到了兴修水利,想到了推广良种,想到了农技指导,甚至想到了发展多种经营,以及一些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理念。他将这些想法,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一一组织起来。“欲兴农桑,必先安民心,固农本。”苏明理在草稿上写下了策论的第一个分论点。他认为,农民是农业的根本,保障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基本生活是首要。因此,他提出官府当“重农抑末,劝课农桑”,鼓励百姓安心耕作,同时也要“限制豪强兼并,使小民不失其业”。他不敢直接提“均田”,但强调了“使小民不失其业”。意在指出要保护自耕农的利益,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带来的流民问题。同时,他认为要“兴水利,固堤防”,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减少旱涝灾害对农民的影响。其次,他提出要“重农技,传新法”。他建议官府可以设立“农学博士”或“劝农使”之类的职位。负责搜集、整理和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育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知识。甚至可以组织一些有经验的老农,进行经验交流和技术传授。再者,他认为要“广辟蹊径,发展多种经营”。清河县既然靠山临水,便不能只守着几亩薄田。可以鼓励百姓在山地种植经济林木,如桑、茶、果树等。还可以在水边发展渔业养殖。,!这样既能增加农民收入,也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他还提到了“桑蚕之利”。认为可以鼓励百姓扩大桑树种植面积,引进更优良的蚕种,并学习更先进的缫丝织绸技术,将小小的蚕丝做成大产业。最后,他还相对温和地提及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真正减轻农民的实际负担,才能让他们有余力投入生产,改善生活。从而达到农桑兴旺,国库充盈的目的。苏明理写得是酣畅淋漓,前世的知识储备与今生的所学经典在他笔下巧妙地融合。形成了一篇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论。他并没有提出什么惊世骇俗、超越时代的“黑科技”。他所说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基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认知范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他那清晰的逻辑,开阔的视野,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却远非一个七岁孩童所能拥有。考棚之内,苏明理奋笔疾书,神情专注而又自信。他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身处考场,而是化身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智者,在为这片土地的繁荣献计献策。而苏明志,则依旧是那副愁眉苦脸的模样。策论对他而言,简直比诗赋还要难上百倍。他肚子里那点可怜的墨水,根本不足以支撑他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他只能胡乱地引用几句圣贤之言,空谈一些“仁政爱民”的大道理。内容空洞无物,言之无据。他写着写着,便开始心烦意乱。最后索性将笔一扔,趴在桌上,自暴自弃起来。他知道,自己这次县试,又完了。而且,是彻底地完了。时间一点点过去,策论一场的考试,也渐渐接近尾声。苏明理在仔细检查了数遍自己的答卷,确认没有疏漏之后,才郑重地将其誊写在正式的试卷之上。他的字迹,依旧是那般工整俊秀,令人赏心悦目。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字,轻轻放下毛笔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畅快之感。三场考试,他都已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他相信,这份凝聚了他两世智慧和心血的答卷。定能给那些考官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寒门小神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