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被朱元璋终结,蒙古贵族退出北京,在草原上形成了9个小圈子,其中包括敖汉、奈曼、巴林、扎鲁特、克什克腾、乌珠穆沁、浩齐特、苏尼特和鄂尔多斯。
这9个小圈子的领导虽是同一祖先的子孙,但为了自己小圈子的利益,他们经常相互残杀。结果杀来杀去,没有一个真正的赢家。最后,各个圈子都走了下坡路。
林丹汗成为察哈尔圈子的一把手之后,积极发展本圈子的力量,梦想着光复祖业,把蒙古的各个小圈子,融合成一个大蒙古圈子,重新建立统一的蒙古政权。
圈子里的一把手真正想干点事儿,就没有干不成的,除非他把圈子当成自己的私人作坊,干些以权谋私不务正业的事儿。
林丹汗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使察哈尔圈子的实力一度强盛,部富民丰,兵强马壮。其他蒙古各圈子,均不具备与他叫板、对抗的实力。
按理说,林丹汗恢复祖业,光复大元,是蒙古贵族的同一梦想。但是,林丹汗仗着自己兵强粮足、能砍能杀能抢,便对其他蒙古小圈子,只使大棒子,不给胡萝卜,实行服者收之、不服者杀之的简单、粗暴政策,其所到之处,大肆施行N光政策。
林丹汗在那些已经臣服他的蒙古小圈主面前,根本没有当大汗的样子,却像个黑社会老大,无休止地向这些蒙古小部落吃、拿、卡、要,收保护费。只要小圈主们手里有他相中的人或物,必须上缴,否则,他就进行杀伐。
科尔沁部首领土谢图有一匹名叫“杭爱”的宝马,据说日行千里天不黑,夜走八百天不明。林丹汗听说后,便提出用一副甲胄与之交换。拿一副普通甲胄换一匹罕见的宝马,就等于拿一块砖头换一块黄金,傻子都不会换。土谢图不傻,但是怕打,只能咬牙含泪与之交换。
林丹汗派人把一副甲胄送到阿禄部,提出要与阿禄部首领济农换1000匹马,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济农说:“你们拿一副甲胄换我1000匹马,认为是公平的;那么,我拿一副甲胄换你们10匹马,你们换不?”
使者不耐烦了:“我家大汗说公平就是公平,废什么话啊?我家大汗跟你做买卖,是抬举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我们的耐心是非常有限的!”
流氓会武术,谁见谁发憷。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济农只能认栽,好说歹说,送上500匹马,才把那些爷爷打发走。
……
林丹汗仗势欺人,横征暴敛,导致蒙古各个圈子里的人,纷纷找到还能讲点道理的后金国做保护伞。
在努尔哈赤时代,林丹汗就一直和后金对抗。努尔哈赤采取笼络蒙古各个小圈子,孤立林丹汗的政策,使林丹汗不敢轻易向满蒙联盟宣战。
皇太极认为,要想让蒙古各部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对付明政府,林丹汗这个橛子不能不拔。他得替蒙古各部出头,彻底消灭林丹汗,免去各蒙古部落的后顾之忧。
从皇太极对付明朝的战略上,这个林丹汗也是非除不可的。
林丹汗控制的漠南地区,处于明朝与后金之间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位置。林丹汗一直是后金、明朝的拉拢对象。由于后金政府罩着其他蒙古部落,林丹汗就倾向于明政府。被贪欲控制的林丹汗,从明政府那里也得到不少好处。
明政府认为,他们的最大敌人是后金,于是他们采取了“笼络西虏,控制东夷”的外交政策。虏,指蒙古各部落,主要是林丹汗;夷,指满洲女真。
林丹汗也清楚明政府拉拢他的目的,于是他也不客气,年年向明政府索要辛苦费,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从4千两白银增至4万、8万、14万两,最后要到黄金8万1千两。
明政府为了让林丹汗不捣乱,不添乱,每年除了给他黄金白银之外,还得送上牛羊、茶果、米谷、布匹,哄着林丹汗在明、后金之间保持中立,使明政府能集中精力对付后金。
贪财好色的林丹汗,中了明政府的糖衣炮弹,横在后金和明朝中间,理直气壮地吃、拿、卡、要,小日子过得非常舒服。
林丹汗舒服了,皇太极肯定不舒服。林丹汗的存在,让皇太极总感觉后金圈子后院有贼盯着,使他不能放心攻明。
因此,从这一点来说,林丹汗也是皇太极的眼中钉、肉中刺,不能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