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圈里人都不想做的事,别做
刘之纶,是何许人呢?
刘之纶,是标准的凤凰男。他祖居四川宜宾,世代务农。他从小跟着父兄种地、砍柴,生计很艰难。
为了改变命运,刘之纶入私塾读书。他是个有理想的人,把古圣人作为他的榜样。为了激励自己,他在书桌上刻“必为圣人”4字。同学因此给他起个外号,叫“刘圣人”。
崇祯上台,举行科考,刘之纶中举。他见天下大乱,有枪便是草头王,对带兵打仗产生浓厚的兴趣,便找来几本兵书,刻苦研读。不论跟谁聊天,他都是张嘴不离兵法,并说得头头是道。
刘之纶不但对带兵打仗感兴趣,还对武器研发着了魔。他自己没钱,借高利贷,组织人制造单轮火车、偏厢车、兽车,仿制西洋大小炮铳。他认为,他懂兵法,又懂现代化武器制造,只要政府给他上阵打仗的机会,他就能立下不朽战功,光宗耀祖。
刘之纶的事迹,被当地政府的有关部门知道后,就把他推荐给崇祯皇帝。崇祯亲自面试之后,觉得刘之纶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便破格提拔他任兵部右侍郎,协助兵部尚书管理北京军务。
被皇帝赏识、重用,这让刘之纶非常感动。他下定决心,今生要用鲜血和生命,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皇太极率兵包围北京,袁崇焕下狱,满桂、孙祖寿战死,八旗军在京东肆意占领明政府的领土。整个大明圈子里,人人畏战,都害怕崇祯把自己派到前线,充当明政府的炮灰。
这时,一心想报答崇祯赏识之恩的刘之纶,主动请缨。可是,他既不是东林党圈子里的人,也不是阉党圈子里的人,乃是崇祯一时心血**,从基层拎上来的乡巴佬。崇祯虽然送给他一个有职无权的兵部右侍郎,送完之后,再也没提过这个人、这件事。
崇祯送官,就像送帽子一样容易。大明圈子里的人,对此心知肚明。
在明政府圈子里,每个人对抗满话题,都是讳莫如深。只要崇祯不提,两个圈子里的人,谁都不愿意提。大家盼着皇太极折腾够了,抢足了,就会回到沈阳去。他们便可以继续过他们花天酒地的日子。
八旗军从北京撤走,让崇祯松了一口气。他现在考虑最多的,不是满洲人,而是狱中的袁崇焕,还有东林党圈子里支持袁崇焕的人。
崇祯身边阉党圈子里的人,更不会考虑皇太极。他们一致在琢磨,如何把朝中掌权的东林党人赶尽杀绝,由阉党圈子里的人取而代之。
刘之纶提出的出兵解救敌占区的老百姓,是重要的事。但是对崇祯、阉党圈子里的人来说,却是重要但不需要的事。
作为明政府的老大,崇祯对刘之纶的建议,口头表示支持。
抗满这件事,得势的阉党圈子里的人,他们不提,也不想让别人提。他们拿后金军没办法,也不想让别人有想法。
刘之纶前去支援永平,自然需要军队。作为兵部右侍郎,他要求兵部给他派点京兵,兵部找借口说北京更需要军队,不能给他派人。他又要求兵部给他派川兵,兵部说四川地区农民叛乱,也来不了。
一心想做出成绩的刘之纶,作为大明圈子里的新人,根本不了解领导和同事的真实意图。在政府不支持的情况下,他居然想出自己招募军队的办法。不过,这也是一个办法,因为战争、灾荒的原因,要饭的、逃难的、军队被打散的,这样的人北京城里有很多。
当兵管吃住,对于为一顿饭发愁的人,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参军,有50%的概率会战死;不参军,100%会饿死。
刘之纶很轻松地招募到1万多人。有带兵经验的,封为副将;有打仗经验的,封为游击和都司,共16人。他把这1万多人,编成8个营。由于立功心切,刘之纶率领这支未经训练过的杂牌部队,便冒着雨雪,誓师东征。
部队来到通州,刘之纶请求通州守将开城门,让他的部队进城休息。通州守将根本不给刘之纶的面子,不许他的军队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