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人间清醒这本书怎么样 > 第76章 叔孙通如何用一套礼仪把刘邦捧成人间清醒帝王高光(第1页)

第76章 叔孙通如何用一套礼仪把刘邦捧成人间清醒帝王高光(第1页)

想象一下,你刚创业成功当上大老板,结果每天开晨会都像进了菜市场——员工们撸着袖子拼酒吹牛,有人喝高了直接拿宝剑在柱子上刻到此一游,这谁受得了?咱们的汉高祖刘邦就碰上了这种社死现场。不过别急,历史上总有那么些神人,能把烂摊子收拾得明明白白,叔孙通就是其中一位礼仪界的救场王。话说汉朝刚建立那会,刘邦手底下这帮兄弟,基本都是从沛县街头一路跟着打天下的老伙计。像樊哙以前是卖狗肉的,周勃是吹丧曲的,灌婴更是个卖布的小商贩。这些人打仗是把好手,但让他们规规矩矩上朝,简直比攻城还难。每次上朝,大殿里就跟庙会似的热闹:有人扯着嗓子争论军功,有人直接把靴子脱了抠脚,更夸张的是,喝多了的武将居然拔出佩剑,对着大殿柱子一顿猛砍,木屑飞溅得跟下雪似的。刘邦坐在龙椅上,脸都绿了。他心里估计在疯狂咆哮:这哪是朝堂?分明是土匪窝!朕好歹是开国皇帝,怎么连点排面都没有?但又不好直接发作——毕竟这些人都是陪他出生入死的兄弟,总不能刚当上皇帝就翻脸不认人吧?就在刘邦愁得头发一把把掉的时候,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找上门来,拍着胸脯说:陛下别愁!我有办法让这帮大老粗变得服服帖帖!这叔孙通可不简单,堪称古代职场的变色龙。早年在秦朝当博士的时候,他就靠着见风使舵的本事,从秦二世的刀下捡回一条命。后来跟着项梁、楚怀王,再到投奔刘邦,每次都能精准踩中领导的喜好。不过这次,他终于要施展自己的真本事了。叔孙通先是找刘邦要了三十个助手,又从鲁国召集了三十多个儒生,浩浩荡荡跑到郊外搞礼仪特训营。这些儒生里,有几个特别轴的,死活看不上叔孙通,还当面吐槽:你这家伙跟着好几个主子,每次都见风使舵,现在又要搞什么不伦不类的礼仪,我们可丢不起这人!叔孙通也不生气,哈哈一笑:你们这些书呆子,懂什么叫识时务者为俊杰?特训营里,叔孙通充分发挥拿来主义精神。他把古代周礼翻出来研究了一通,又参考了秦朝的宫廷礼仪,最后结合汉朝实际情况,搞出一套简易版上朝礼仪套餐。这套礼仪里,最关键的就是排座位和搞跪拜。谁站前排谁站后排,见到皇帝要怎么行礼,什么时候该跪,什么时候该拜,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为了让大家熟悉流程,叔孙通带着人在郊外反复排练,一练就是一个多月。终于到了正式试行的日子。那天,刘邦特意起了个大早,换上崭新的龙袍,端坐在大殿之上。只见一众大臣们穿着统一的礼服,整整齐齐地列队入场。按照事先排练好的流程,他们先是在宫门外按官职大小排好队,然后依次鱼贯而入。整个过程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大声喧哗。到了皇帝面前,所有人齐刷刷地行跪拜大礼,山呼。刘邦坐在龙椅上,看着眼前这一幕,心里乐开了花。以前那帮咋咋呼呼的兄弟,现在一个个跟被施了定身咒似的,规规矩矩。仪式结束后,刘邦忍不住仰天长叹: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这句话,估计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好家伙!原来当皇帝这么爽!早知道该早点搞这礼仪!从此之后,汉朝的朝堂风气焕然一新。那些武将们就算心里再不情愿,在朝堂上也得老老实实的。毕竟谁也不想因为行礼不到位,被当成对皇帝大不敬抓起来。而叔孙通呢,因为这事立了大功,被刘邦封为太常,还赏赐了黄金五百斤。他手下那些参与制定礼仪的儒生,也都跟着沾光,纷纷入朝为官。这事儿看似简单,实则意义重大。一套礼仪,就把原本混乱的朝堂秩序给理顺了,也让刘邦真正尝到了当皇帝的滋味。不得不说,叔孙通这一手礼仪治国,简直比千军万马还管用!司马光说(扶了扶眼镜,捋着胡须摇头)呜呼!叔孙通之制礼,看似尊君,实则谬矣!古之圣王制礼作乐,乃以仁义为本,教化万民。今叔孙通杂糅秦仪,徒具其形而失其神,不过是为谄媚君主、粉饰太平耳!《礼记》有云:礼也者,理也。若礼仪不能导人向善,反成胁制臣下之具,与暴秦何异?且观高祖之言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尽显其贪恋权势之态,如此君臣,焉能长治久安?此非先王制礼之本意,实乃乱世之末流也!作者说说真的,站在刘邦的角度,叔孙通这波操作简直是救命稻草。你想想,一个从草根逆袭的皇帝,最怕的就是镇不住场子。叔孙通的礼仪虽然不够高大上,但胜在实用——就像给熊孩子立规矩,先把秩序稳住再说。不过话说回来,司马光老先生批评得也有道理,只靠形式上的礼仪来维护统治,确实有点治标不治本。但在当时那个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刘邦也算是病急乱投医了。这事儿告诉我们:管理团队光靠兄弟情义可不行,还得有规矩;但光有规矩没有温度,也走不长远。叔孙通的礼仪,大概就是汉初版的先上车,后补票吧!:()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