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是初次修建这座桥,而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
但是后来因为泸江和塌冲的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这就造成了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
这座桥因此也无法通行。
这种情况自然被当地官民注意到,于是在道光十九年,也就是1839年的时候,续建了十四孔,这十四孔与原来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
桥高有9米,初次建造的三孔,宽5米,后来建的十四孔,却是宽3米。
整座桥长度也就达到了148米。
不过这座桥也不是安安稳稳,后来在咸丰年间,也毁于战火。
等到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8年的时候,才又重建三座飞檐式阁楼,而且还比原来建的更为气势恢宏。
自此,这座桥也就保留到了今天。
雁齿蝉联,合为一体,先三孔后又十四孔,组建成了现在的“十七孔桥”。
这座健水十七孔桥建成之后,与京都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齐名。
于是,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便把它列入《仪态万千的我国古代桥梁》,成为了全国最著名的十余座古桥代表作之一。
现在,这座双龙桥,随着交通方便的健水,也逐渐被更多人知晓。
李浔和李萌萌还看到在中间的阁楼中,当地的老者在一起乘凉聊天,简单的站着还没觉得什么,只是他们手中的瓜子壳,却似乎说明他们在这里待了很久。
这座桥的桥面的宽窄不同,拱跨的长短不同,甚至桥墩分水的尖长也不一致。
这些差异化,全部都是漫长岁月的历史印记。
小的楼阁为重檐攒尖楼阁,檐角高高翘起。
大阁楼则是三层檐的方形主阁,屋檐层叠,檐角交错。
而三座阁楼,每一座阁楼的檐下都系有铜铃。
只需要微风拂过,清脆的叮当之声,便不绝于耳。
不过,当李浔和李萌萌两人离开了桥身,再走到桥的对面时,双龙桥的美观却在此时才完全展露出来。
从远处看双龙桥,十七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
看起来雄伟壮丽,如长虹卧波。
走到岸边,到婆娑的杨柳身下,再看到对面过去,现在天空无云,整座双龙桥倒映在水天一色之中。
高耸的阁楼,在周围的绿野包围中,也仿佛是碧水的湖面上,一艘驾驶着岁月年轮的大船。
李浔更是接连按下了拍照功能键,一张张照片便在这个河边诞生。
等到他们重新回到小火车上继续出发的时候,还在讨论着这座桥的故事。
下一站,仅仅10分钟左右就到达。
这里,是另外一座古桥,名曰“乡会”,也就是乡会桥。
它其实离双龙桥并不远,只是在双龙桥的对比下,不论是外观还是名气,的确是逊色不少。
这座乡会桥的桥洞有三孔,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河道里的水已经干涸。
站在远处看去,也像是一座孤零零的庙宇横跨在江面。
之所以说它是庙宇,其实也是因为桥上的建筑,整座乡会桥的主体部分——文星阁。
这座桥在设计之初就定是为两层,一层为桥面通道,可以供人车通行兼具避风雨、防日晒和休息功能。
而二层因为顶部有屋顶作为遮风蔽日的作用,却是供人观景和居住的地方。
在整个健水古城的古桥中,乡会桥是唯一的一座风雨廊桥。
从从桥的一头走到另外头,全乎都在楼阁的覆盖和庇护下。
无论走哪一层,风雨侵不到,烈日也晒不着。
而且,这座桥也不是为了美观而建设,在过去,这里还是西庄人赶集的重要集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