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头满脸都是灰,用铁钳子夹起一块:“成了大人!您这铅七锡二的方子真不错,不仅不沾板,硬度也是够的,比起铜版来成本低,比起木版来耐用清晰,您这是哪里来得方子?”
“这是你该问的吗?”余象斗刚刚挨了一巴掌,这会儿当即拍在匠头头上。
“没事。”张允修不在意地说道。“我这倒也不是什么秘密,前些日子遇到不少佛郎机人,从他们口中得知的技术。”
15世纪,德国人改进了活字印刷术,发明出铅活字,引发当时的印刷革命。
虽说距今一百多年,可大明朝内还鲜有铅字印刷,这时代信息太过于蔽塞了。
实际上,就算有学会铅活字印刷的,首先想的便是藏起来,当做传家宝一代代传下去。
这是封建时代的局限性。
“大人。小人小人”匠头嘴巴有点笨,十分局促。
张允修看出了他的心思,点头说道:“这手艺你今后可以用,不过记得去街头找几个可怜人的小孩,教授他们手艺,给他们几口饭吃。”
铅版技术早就有了,只要有心人去找,必然很快能找到。
况且,铅七锡三,并不是完美的配比。
这个时代,明朝人还没有发现锑矿,若能够加上锑,才是铅活字的完美配比。
等到报纸发展起来,抵消成本,再加上一点“铜”,这铅活字便可达到一两百年后的水平了。
听到这话,匠头顿时扑通跪下了,接连给张允修磕头。
“谢谢大人!谢谢大人!”
来古代这些天,张允修终究还是习惯了,古代人动不动下跪的习惯。
他继续说道:“你将这铅活字好好研究,这门手艺自然是你的,但若是做不好,可别怪我不客气。”
匠头得了首肯,哪里还有异心,当即点头。
“大人放心,小人今后必定为您做牛做马。”
这时代,拥有一门手艺就像是拥有了铁饭碗,能够让普通人乃至他一个家族都受益。
出了工坊,二人回到书房,印刷技术搞定了,这下子便是版面的问题。
“这版面咱们分成八栏,上头分作市井要闻、天象变化、科考拾遗。当然最为要紧的乃是小说话本这一栏目,咱们先行刊登我这本《大唐狄公传》,后续也可征集一些民间文人稿件,如此才能够持续发展。”
张允修说得头头是道,余象斗在一旁,拿着一只小炭笔,疯狂在手稿上记录。
听完后,余象斗不免恭维说道。
“大人构思精巧,令小人大开眼界啊!”
张允修撇了一眼对方:“莫要拍我的马屁,报纸还有什么问题么?咱们这几天一并解决。”
想了想,余象斗说道“这些日子,大人什么都安排好了,唯独这报纸的名字还没有取好。”
“差点忘记了。”张允修拍了拍脑袋。
他几乎没有什么犹豫,便说道。
“《万历新报》怎么样?”
“???”余象斗惊了一下,结结巴巴地说道。“这会不会。有些僭越了?”
张允修则是反问道:“本少爷是怕僭越的人么?”
余象斗:“。”
三十文日结短工工钱,出自明代何士晋《工部厂库须知》p413“新建廒仓,木、石、瓦、搭材匠短工每工三分五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