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替关羽守荆州开始无错版 > 第374章 四面皆围(第2页)

第374章 四面皆围(第2页)

第二关:用任意材料表达一个问题。有人用稻草扎成漩涡模型,问为何溪流越来越急;有聋儿以鼓点模拟心跳与潮声节奏,指出二者渐趋同步;更有小女孩用织布机经纬线演示季风与洋流交错之势。

第三关最为严酷:独自在荒岛生存七日,每日记录三项自然现象,并尝试解释。最终百人入选,被称为“百变子”,入住新建于海岛上的“观微书院”。

书院无围墙,教室设于沙滩、礁石、林间空地。教师多为流动学堂出身的老讲师,也有渔民、舵手、巫医、铁匠。课程从不照本宣科,而是以真实问题驱动。例如:

-潮汐紊乱?那就去海边数浪,测流速,画波形图,再与百年前《薪火篇》所载对照。

-星辰偏移?夜间集体仰卧沙滩,用涂磷粉的细线连星成图,比较古今差异。

-农时混乱?走访十里八村,搜集老人记忆中的节气经验,编成“口述农谱”。

三年过去,成果惊人。一名来自苗寨的女孩发现,某些萤火虫发光频率随地磁微变而改变,提出可用其作为天然预警器;北方来的少年则通过分析狼嚎声波,推测出地下水源正在南移;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个曾写“我也做了”的陈拾弟子,如今已继承震鼓教学法,带领聋童团队创制“地动音谱”??将地震前的地壳微震转化为可听节奏,提前数日发出警示。

然而,真正的突破来自一名叫沈螺的少女。她本是?家渔女,自幼随船漂泊,识字极晚,却对水流有着天生直觉。某夜观星,她忽然发现北斗勺柄指向与《星轨论》所述不符,遂拉同伴连续观测三十夜,确认偏差已达七度。

她大胆提出:“不是星动,也不是地转,而是‘天轴’歪了。”

此言一出,举座震惊。纵使汉代张衡造浑天仪,亦未敢言天轴可倾。但她拿出证据:北极星逐年南移,极昼范围扩大,且各地日影长短变化速率不一。她甚至计算出,若此趋势不变,百年后中原将如塞外,而漠北反似江南。

“这不是灾难。”她在报告结尾写道,“这是新的世界在诞生。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它,而是学会与它共存。”

《寰宇动静图》初稿由此完成,呈送辰阳总院。灯首们连夜审议,最终决定将其纳入《薪火篇》增补卷,并加批注:

>“昔人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今知不然。

>天在变,故道亦须变;

>道愈变,文明愈活。

>唯有不断追问,方不负‘共学’二字。”

又五年,变化加剧。南方暴雨成灾,北方滴雨不下,朝廷几次派官治水均告失败。危急时刻,百变子主动请缨,携《动静图》奔赴灾区。他们在江南用新型分流渠缓解洪患,在河北引入抗旱作物轮作法,在关中重建古代坎儿井系统,并结合沈螺的气候预测调整播种时间。

成效显著。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他们在河南某村试验“风车提水机”,灵感竟来自大秦商人留下的齿轮图样与本地磨坊结构融合而成。村民起初不信,直到看见孩童操作机关,清水汩汩流入干裂田地。

“这不是神仙,是学问。”老农跪地痛哭,“我种了一辈子地,原来还可以这样活。”

皇帝再度震骇。他曾以为“万民心灯”只是教化工具,却不料这灯火竟能改天换地。他召见百变子代表,问:“你们师承何人?”

少年答:“无固定之师。我们读《薪火篇》,也听渔夫讲潮;学算术,也跟织妇学经纬;观星象,也请教驼队识风沙。我们信一句话??”

他展开袖中绢布,上书八字:

**“万人皆师,万物皆课。”**

帝默然良久,终下诏:废除科举中“唯经义取士”之制,增设“实务科”,凡精通农工、水利、天文、医术者,均可授职地方,参与政事。并下令太学全面修订教材,引入《薪火篇》与《动静图》为必修。

自此,朝廷与民间共学渐成一体。而传灯道也不再局限于教育,开始承担起全国信息网络职能。每当有重大天象、疫病征兆或地质异动,各地诵信者便以骨笛暗语接力传递,三日内可达京师。一次岭南爆发热瘴,正是靠织光道女教师提前十日送达预警,才避免大规模死亡。

时光流转,又逢春分。

这一年的启明祭格外庄重。百变子已完成使命,各自踏上新的征途:有人远赴西域测绘雪山融水,有人深入南海勘探海底地形,还有人留在书院培养下一代测变生。而最年幼的一批学生,已在沙滩上用贝壳拼出“我也做了”五个大字,拍照投入漂流瓶。

就在仪式即将结束时,远方海平线上出现一片帆影。非中土样式,船体狭长,帆布绘有陌生符号。待靠岸询问,方知是阿拉伯半岛学者团,携天文仪器而来。为首者自称伊本?阿里,精通星盘与几何,读到粟特国转译的《薪火篇》,特率弟子万里求学。

“我们听说,你们有一所学校,收所有想学习的人,不论肤色、信仰、贫富。”他说,“我们愿意留下知识,也带走知识。”

辰阳敞开大门。

从此,每月都有异域旅人到来。印度数学家用梵文写下“零”的哲学意义,被译为中文收入《算启》;拜占庭医师带来抗毒血清配方,救活数十名蛇咬患儿;非洲部落长老讲述沙漠寻水秘技,启发西北抗旱工程。而汉地学子亦借丝路西行,带回希腊逻辑学、埃及解剖笔记、波斯炼金术残卷,一一整理入《薪火篇?外学卷》。

百年之后,当考古学家发掘出一座深埋地下的“时间舱”,里面存放着各个时代的《薪火篇》版本:从最初的手抄本,到双语对照版,再到夹杂阿拉伯数字与拉丁字母的混合文本……他们终于明白,所谓文明,从来不是单一血脉的延续,而是无数陌生人彼此赠予的火种,在黑暗中相互照亮。

而在现代某所乡村小学的课堂上,老师正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

>“一百年前,有个盲女说:‘我要走到长安去,告诉皇帝,女人也能传光。’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说:

>**我也做了**。”

窗外,夕阳洒在新修的灌溉渠上,水面反射出粼粼金光,宛如一条流动的灯带,延伸向远方的群山。

风依旧吹着,烛火摇曳,却始终未灭。

二十年后,辰阳总院迎来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乌云压境,海浪如巨兽般扑向堤岸,连柳青禾的铜像也被溅湿。观微书院的测变生们早已撤离至高地,唯有一名年近六旬的老者伫立洞前,手持一支褪色的油纸伞,凝望着潮音洞深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