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里的预感的确很准确,随着会议的进程,越来越多关于航空事故的问题被提出来,以致于人们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错觉,那就是在整个战争期间,看似成绩突出的航空工业部门,实际上掩盖了很多问题。
这些被掩盖起来的问题很严重,就像是这些没有被记录下来的牺牲飞行员,他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而是牺牲在了后方制造的错误中,由此,一个问题被引申出来:谁将为这个问题负责,谁将为那些死于战机事故的飞行员们负责?
在尤里看来,今天参与发言的这些家伙,显然正在酝酿一场风暴,一场旨在打击马林科夫及其伙伴的风暴,类似这样的风暴不可能发起在基层,只能是自上而下的一场风暴。
现如今,这场风暴还在起始状态,具体的手法,就是先利用一些人提出似是而非的问题,以讨论的方式,将这个问题一点点的炒热。而在此之前,那些躲藏在背后的人,很可能已经掌握了实际性的证据,他们有把握通过这个问题,将自己的目标拉下马。而这个酝酿的过程,实际上是为了给对方一个屈服的机会,抑或是等着能够决定游戏结果的人表态。在这场游戏中,需要屈服的人显然就是马林科夫,而可以作出裁判的人,则是斯大林同志。
会议临近结束阶段,贝利亚同志作为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负责人最后一个发言,他提出在烈士身份的追认问题上,应该将那些在战争中因非战斗因素牺牲的人,也列入烈士的名录,他没有将诸如时疫、事故等等这些因素区分开来谈,而是非常笼统的将它们列入了同一个范畴。随后,他又在相关数据以及理论依据、必要性方面大谈特谈,完全回避了战机事故率方面的内容。
贝利亚的发言,令尤里捕捉到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这位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大当家,显然不希望挑动起这一场风暴,他在很刻意的规避这个问题。
这种局面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那就是来自一些部委、州的领导人,正在千方百计的挑起一场争端,而过去一直被人们视为魔鬼的贝利亚同志,却在千方百计的消弭这一场争端。说得更形象一些,就是有很多人正在朝着马林科夫同志磨刀霍霍,而贝利亚这个一直被视为斯大林同志所掌握的匕首,却化身为一面盾牌,替马林科夫同志遮风挡雨去了。
这种别开生面的局面实在是太有趣了,有趣到了令人迷惑的程度。
尤里琢磨着,如果贝利亚的表现不是在惺惺作态的话,那么这一场指向马林科夫同志的斗争,很可能就不是斯大林同志授意的,或许,这就是一场真正的自下而上的政治风暴,这些挑起话题的家伙们之所以在今天这场会议上发动,就是想要试探一下斯大林同志的态度。如果斯大林同志发了脾气,他们自然会偃旗息鼓,反之,如果斯大林什么明确表态的话,他们的后续手段便会施展出来。
如果不是斯大林同志授意去做这件事的,那么整个事件的背后,又是谁在操弄搞鬼?
这个答案实际上并不难寻,尤里只需要仔细思考一番,就能猜出个大概来。
随着战争的结束,在如今的苏联核心领导层内,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政治斗争了,以日丹诺夫为首的列宁格勒派不用说了,他们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了,甚至就连斯大林同志对此都视而不见,当然,也没人知道他心里真实的想法。
除了列宁格勒派之外,还有一个以莫洛托夫为核心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包括莫洛托夫以及安德烈耶夫等人,最近风头正盛的德米特里·特罗菲莫维奇·谢皮洛夫也是这个团体中的一员。
想到谢皮洛夫,尤里的脑子里不仅浮现出那张刻板的中年人的脸,在过去几年的战争中,尤里同谢皮洛夫也有过接触,这家伙曾经在布尔加宁手下担任过总政治部的宣传鼓动部部长,是一个头脑清醒、思维敏锐且口才出众的家伙。也正因为才能上的突出,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他就被斯大林同志放到了中央宣传鼓动部部长的位置上去了。
在莫洛托夫的小团体之外,赫鲁晓夫的小团体也在构建,最近一段时间,这老头与布尔加宁走的很近,当然,这两人之间的关系一直都很不错,属于战友的性质。
另外,马林科夫与贝利亚之间的暧昧也越来越明显,这一点,相信有些政治智慧的人都很容易可以感受到。
可以说,在整个核心领导层中,也就只有卡冈诺维奇同志没有选阵营了,他是斯大林同志妥妥的死忠,从不会将任何人放在眼里。
尤里觉得,这些小团体的形成,斯大林同志应该是看在眼里的,这从最近的一系列人事任命上就能看的出来,狼顾一般的斯大林同志,正在给这些小团体、小集团掺沙子。
在苏共中央内部,一直以来宣传工作都是归由日丹诺夫同志负责领导的,同时,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着干部考察的工作。而在最近一段时间,斯大林同志先是将谢皮洛夫任命为中央宣传鼓动部的副部长,随后又将安德烈耶夫妥妥的嫡系,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任命为中央委员会党员干部考查局第一副局长。这等于是一次性在日丹诺夫同志的地盘里,楔入了两颗钉子。
这还不算,就在前两项人事任命被执行的时候,斯大林同志又将日丹诺夫的嫡系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库兹涅佐夫调来了莫斯科,将他任命为中央委员会组织局委员,专门负责内务人民委员会与中央委员会秘书处的人事工作。等于将他作为一颗钉子,凿进了贝利亚与马林科夫的地盘里。
当然,斯大林同志胡乱凿出去的钉子多得很,毕竟这涉及到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也就是这么一番错综复杂的人事任命,将各个小团体的权力圈子冲了个千疮百孔,估计谁的日子都不好过。
说实话,在这新一轮的人事任命中,受到冲击最小的应该就是赫鲁晓夫了,不过话说回来,他的日子同样不好过,因为赫鲁晓夫之前的猜测出了偏差,斯大林同志并没有撤掉卡冈诺维奇乌克兰第一书记的职务,而是让他去乌克兰主持乌克兰人民委员会的具体工作,说白了,就是让他去主持乌克兰的政务工作,而党务工作仍旧由卡冈诺维奇负责。
这样的任命,显然是将赫鲁晓夫置于卡冈诺维奇的领导之下了,试想,老头的心里怎么可能会感觉舒服?
总而言之,斯大林同志掌握着绝对的优势,他一手把握着军权,一手把握着绝对的人事任命权,任何所谓的团体、集团,在他的眼里都是小儿科,在察觉到威胁亦或是看不顺眼的时候,他只需要摆弄一下手指头,就能将任何一个所谓的集团消灭掉。
思维跑的有点远了,尤里重新将精力放到这次的风波上,他觉得,如果这次的事端不是由斯大林同志亲自搞出来的话,那么最有可能出手的,应该是日丹诺夫那些人,而他们攻击的目标,铁定就是马林科夫。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猜测,是因为日丹诺夫与马林科夫之间存在着宿怨,两人当初在列宁格勒战役进行过程中,就已经结下了仇怨,当时的马林科夫可是没少在斯大林面前说日丹诺夫的坏话。最惨的是,或许是因为日丹诺夫在列宁格勒做的工作足够好,又或是别的什么原由,马林科夫在背后所说的那些坏话,被斯大林同志原封不动的告诉了日丹诺夫——说起来,斯大林同志似乎很喜欢做这种事。
而在去年,马林科夫负责处理苏占区德国人财产没收工作的时候,又同日丹诺夫手下的第一号悍将沃兹涅先斯基发生了冲突,双方不仅在公开场合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还指使手下人哄抢对方的物资,甚至是大打出手。当时,尤里还在日本,只是听说事情闹得很大,最后还是斯大林同志亲自出面,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将这场冲突按了下去。
而在上个月,马林科夫同志又将主持重工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雅科夫·德米特里耶维奇·叶尔霍夫踢到了远东,而这个人同样也是列宁格勒派系的官员。
由此,双方的仇怨真是越结越深,那些看似被隐藏起来的矛盾,早晚都会爆发出来的,在尤里看来,日丹诺夫可不是好惹的,他选择这么个由头来反击,真是再正常不过了。
整个会议上,尽管有数人的发言在暗示航空工业部的问题,但斯大林同志自始至终都没有作出任何表态,这令人摸不清他的态度。
但尤里却很清楚,斯大林同志不表态,对日丹诺夫那些人来说就是一个信号,一个他们可以采取进一步行动的信号,这一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