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退去后,燕北辰独自回到静室。他需要为这个刚刚规划好的庞大蓝图,注入第一股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系统之力!
心神沉入系统界面,那38,760点杀戮值闪烁着的光泽。
名将召唤!这是他目前最能快速提升核心决策层实力的途径!
“系统,使用一次名将召唤机会!”燕北辰毫不犹豫地下达指令。他手中没有召唤卡,但杀戮值足够进行一次召唤。
【消耗5000点杀戮值,开始名将召唤……】
系统提示音响起,燕北辰的心神仿佛被吸入一片浩瀚的星河。无数璀璨的将星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浮,每一颗都代表着一段传奇。
星光流转,最终,一道清辉潋滟、智珠在握的光芒骤然亮起,压过了周遭群星!
【叮!恭喜宿主,成功召唤绝世名将——诸葛亮(字孔明)!】
【名将:诸葛亮】
【境界:大宗师前期】
【天赋:经天纬地(大幅提升内政处理效率与谋略布局能力)、神机妙算(提升计策成功率,有一定几率预判危机)、阵法大师(精通各类军阵,提升军团作战能力)】
【忠诚度:100(死忠)】
【附带:五百名精通内政、律法、工事的蜀汉文吏(先天境)】
光芒散去,一道身影由虚化实,出现在静室之中。
来人羽扇纶巾,身披鹤氅,面容清癯,三缕长须,眼神深邃睿智,仿佛能洞悉世间一切迷雾。他周身气息圆融自然,与天地相合,正是大宗师的气象!
诸葛亮整理了一下衣冠,面向燕北辰,躬身一礼,声音温润而充满力量:“亮,拜见主公。得遇明主,亮愿效犬马之劳,助主公匡扶天下,再造乾坤!”
看着眼前这位华夏智谋的化身,感受着他那大宗师的修为和身后那五百名一看就极为干练的文吏,饶是燕北辰心志坚毅,此刻也难免心潮起伏!
“孔明先生请起!”燕北辰亲自上前扶起诸葛亮,语气带着毫不掩饰的欣喜,“能得先生相助,实乃北辰之幸,燕北之幸!先生之才,经天纬地,如今我燕北初立,百废待兴,正需先生大才,统筹全局!”
“主公过誉。”诸葛亮微微一笑,羽扇轻摇,“亮既来此,自当竭尽全力。方才于冥冥之中,己感知主公正欲整合疆域,推行新政。亮于内政、律法、民生、工事略通一二,或可为主公分忧。”
“太好了!”燕北辰抚掌大笑,“先生来得正是时候!李斯虽善政,然事务繁多,有先生统筹协调,查漏补缺,本王无忧矣!那五百文吏,更是解了燃眉之急!”
他立刻将目前燕北的疆域、人口、资源情况,以及刚刚议定的国策方略,简明扼要地告知诸葛亮。
诸葛亮凝神静听,手指偶尔掐算,眼中智慧的光芒不断闪烁。待燕北辰说完,他微微颔首:“主公与李相所定方略,大方向无误。然,细节之处,尚可优化。譬如《燕北律》推行,需考虑草原部落接受程度,初期或可‘律法宣讲’与‘典型案例’结合;官学推行,可先设‘蒙学’,普及基础文字算术,再设‘经学’、‘实学’(工、农、医)分而教之;商贸之事,除陆路外,亦可着眼未来,规划海路……”
诸葛亮寥寥数语,便点出了几个关键的执行要点和优化方向,让燕北辰豁然开朗。这就是顶级谋士的价值!
“此外,”诸葛亮羽扇一顿,神色略显凝重,“亮方才以‘神机妙算’略作推演,感知大燕朝廷对我燕北敌意己深,恐不出两月,便有实质性动作,或为经济封锁,或为边境挑衅,甚至……不排除小规模军事冲突,以作试探。主公需早作准备。”
燕北辰眼神一凛:“先生所言,与本王和沈枭之判断不谋而合。朝廷,是绝不会坐视我们安稳发展的。”
“正是。”诸葛亮点头,“故,内政推行需快,军队整编需速。同时,可遣能言善辩之士,出使周边,如西凉、南蛮,即便不能结盟,亦要使其保持中立,至少不能为朝廷所利用。对内,则需严密监控,防止内部不稳因素被朝廷利用。”
“好!就依先生之策!”燕北辰心中大定。有诸葛亮查漏补缺,谋划全局,他应对未来危机的信心大增。
“主公,亮初来乍到,需与李相及各部详谈,了解具体情况,方能制定细策。”诸葛亮躬身道。
“理应如此。先生可持我手令,王府之内,各部衙门,皆可通行无阻。李相那边,本王会先行知会。”燕北辰取出一面令牌递给诸葛亮。
“谢主公。”诸葛亮接过令牌,再次一礼,便带着那五百文吏,悄然离开了静室,投入到了燕北王国繁杂的建设事务之中。
静室内,燕北辰独自沉吟。召唤出诸葛亮,无疑是巨大的惊喜。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强的紧迫感。朝廷的威胁如同悬顶之剑,他必须尽快提升自身和势力的实力。
他看着系统中剩余的33,760点杀戮值,目光再次投向了【系统商城】。
军队,他暂时无法大规模购买。资源,府库尚能支撑。科技……他的目光锁定在了【水泥烧制技术】(8000点)和【改良纺织机图纸】(5000点)上。
这两样东西,虽不如火药那般具有颠覆性,却是夯实国力、改善民生的利器。水泥可用于筑城、修路、兴修水利,能极大提升防御力和交通效率。改良纺织机能提升布匹产量,既能满足军需,又能惠及百姓,稳定民心。
“系统,购买【水泥烧制技术】和【改良纺织机图纸】!”
【消耗13,000点杀戮值,购买成功!相关技术资料己存入系统空间,宿主可随时提取。】
杀戮值再次缩水,只剩下20,760点。但燕北辰觉得这投入值得。他将这两份图纸取出,准备稍后交由诸葛亮和李斯,组织工匠尽快研究、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