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睁开眼的时候,天刚亮。电脑屏幕还亮着,ppt停留在最后一页,那句“好房子不用喊,住的人舒服,就是最好的证明”清晰可见。他坐直身子,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把文件重新命名保存。他打开系统界面,点击任务栏里的品牌建设条目,选择“提交执行计划”。上传了三份附件:一份是奖项申报材料,一份是白皮书草案,还有一份是官网改版方案。系统提示音响起:“计划已接收,传播效果开始追踪。”他合上电脑,起身喝了口凉水。昨晚定下的三个方向必须马上动起来。第一个就是国际绿色建筑创新奖,这是目前最有可能打破外界偏见的突破口。他翻出外方合作资料,找到国际协会的申报通道,登录账号,开始填写项目信息。申报表要求提供技术细节、实施周期和成果数据。他一条条填进去,重点突出试点房的实际运行记录。传感器数据显示内部湿度长期稳定,墙面无结露,这些都不是靠宣传能编出来的。他还附上了材料实验室编号和检测报告链接,确保每一项数据都能被查证。提交完成后,他立刻拨通设计院那边的电话,确认白皮书的联合发布流程。对方答应三天内完成审核,署名单位写双方名字。挂了电话,他又让公司技术组把“看得见的结果”专题页面上线,官网首页加了跳转入口,所有承诺条款全部公开。工地那边也同步行动。他在微信工作群里发了通知,要求在入口处立展示牌,扫码就能看实时监测数据。老张回了个“明白”,半小时后发来照片,牌子已经架好,上面印着二维码和三栋房子的对比图。接下来几天,林烨一直守在办公室。他每天早上检查一次舆情动态,看看有没有媒体转载。起初没什么动静,地方新闻还是老样子,标题写着“本地企业搞环保新房”。但他没停下,继续推白皮书内容,在行业论坛发帖,附上数据截图。到了第十天,情况变了。一家专业建筑网站转发了白皮书摘要,配文说:“少见的基于实测数据的区域住宅研究,值得关注。”这条消息很快被其他平台引用,评论区有人开始讨论试点房的技术逻辑。林烨看到时正在吃午饭。手机震动不停,微信群里炸了锅。有人截图发来,说某大v博主转发了他们的案例,称“这才是真正的乡村建筑升级”。他放下饭盒,点开链接,发现阅读量已经超过十万。下午三点,系统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林家建设’品牌提及量环比增长370,舆情正向率提升至82。”他盯着那串数字看了几秒,没说话,只是把提示截图存进了文件夹。团队的情绪明显不一样了。以前开会有人质疑花时间做这些事是不是不务正业,现在没人再提。技术组主动整理新的监测数据,准备下一轮对外发布。财务那边也开始收到咨询电话,有外地开发商问能不能引进这套体系。但林烨清楚,这还不够。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正能站稳脚跟的,还得是权威认可。又过了两周,一封邮件进来。发件人是国际绿色建筑协会,主题栏写着“falistnotification-annualnovationpracticeaward”。他点开,里面说林家建设已入围年度创新实践奖最终名单,将在年底颁奖典礼公布结果。他把邮件转发到公司全员群,只写了两个字:“继续。”当晚,系统再次弹出提示:“品牌知名度进入全国前50,达成阶段性目标。奖励发放:《品牌管理大师课程》已解锁,客户忠诚度提升10。”他看着屏幕上跳出的新功能模块,点了进去。课程目录展开,第一课标题是“如何让用户记住你解决的问题”。他记起自己当初写的ppt标题,嘴角动了一下。这时候手机响了,是阿南那边打来的。“听说你们进国际奖名单了?”“嗯,刚收到通知。”“厉害啊。之前还有人说你们就是个施工队,现在谁信?”“现在不信的人多了。”“下一步打算怎么走?材料我们可以配合加量生产。”“等结果出来再说。如果拿了奖,合同标准要重新谈。”“行,我这边随时准备。”挂了电话,林烨站起来活动肩膀。窗外工地灯还亮着,三栋房子静静立在那里。监控后台显示,今晚室内湿度依然低于60,檐口排水设计起了作用,昨夜下雨没有一处渗漏。他坐回椅子,打开客户管理系统,筛选最近三个月的合作方反馈。原本只有一个人提到“设计有点新意”,现在新增了六条备注,写着“技术扎实”“愿意为质量买单”。他一条条看完,关掉页面。桌面上有两个文件夹,左边叫“外界怎么看我们”,右边叫“我们要成为谁”。他点开右边的文件夹,里面只有一个ppt,名字是“从解决一个问题开始”。鼠标右键,他准备重命名。输入框刚跳出,系统又响了一声。新的任务浮在最上方:【启动客户口碑裂变计划,推动老客户推荐机制落地】。奖励内容还没加载出来,页面卡了一下。他盯着那个旋转的小圆圈,手指停在回车键上。:()重生六零:我的时空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