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烨把耳机摘下来,手指在系统界面上点了确认。一段新的信息流涌入脑海,是《涉外工程沟通实战模块》的全部内容。他闭了会儿眼,等那些句子和反应方式在脑子里落定,才睁开。桌上的火车票已经订好,三天后出发去南城参加国际建筑展。老张打来电话说阿南也会到场,还带了几个同行的朋友。林烨没多问,只回了一句“我知道了”,然后挂了电话。他翻开笔记本,写下几行字:展会目标、重点展示项、可能遇到的问题。写完合上本子,起身去了工地。展览那天天气阴,展馆外人很多。国内来的公司大多站在自己展位前发传单,林烨没这么做。他把生态房的模型放在桌中央,图纸一张张铺开,墙上挂着投影屏,循环播放村里三十套节能房的实际使用数据。有人路过看了一眼,嘀咕了句什么走开了。林烨听清了,说的是“乡下公司也敢来这种地方”。他没抬头,继续调整投影角度。老张中午过来找他,手里拎着饭盒。“你这布置不错,就是太安静了。别人都吆喝,你在这儿跟守摊似的。”林烨接过饭盒,“吆喝没用,得让人看懂。”老张笑了声,“那你等会可得说话。阿南刚给我消息,下午三点过来看你。”林烨点头,吃完饭就开始准备。他把最常用的几段英文反复默念,又检查了一遍技术参数表,确保每个数字都能对上。三点差十分,阿南到了。他穿着和上次一样的浅色衬衫,身后跟着两个穿西装的男人。林烨迎上去握手,说了句欢迎。阿南笑了笑,“你进步了。”林烨没接话,直接请他们看模型。他指着墙体结构说,这种设计能在冬天减少取暖能耗百分之四十以上,夏天也能有效隔热。他说得很慢,但每个词都清楚。阿南蹲下身仔细看模型,伸手摸了摸外墙材料层。“你们用的是本地砖?”林烨点头,“混合新型保温层,成本低,施工快。”其中一个西装男开口问:“在湿热地区能用吗?”这个问题林烨练过。他拿出一份提前打印好的气候适配方案,“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防潮层和调整通风结构来应对高湿度环境。如果需要,三个月内可以提交完整的技术白皮书。”阿南抬头看了他一眼,“你能保证施工周期?”“标准户型,从地基到交付,四十五天。”林烨说,“工人都是熟手,流程标准化管理。”阿南没再问,转头和同伴低声说了几句。林烨站在旁边没插话,手自然地搭在模型边上。过了一会儿,阿南拿出手机,调出一张照片。是东南亚一个村庄的航拍图。“这里要建二十套房,位置偏远,运输困难。你能做吗?”林烨接过手机看了看,“可以。我们用预制构件,现场组装,减少材料损耗。”“材料谁提供?”“基础建材由我们负责,特殊材料比如高效隔热板,需要你们支持。”阿南沉默了几秒,“我们可以提供新材料,但要参与设计监督,并且项目利润五五分。”林烨没立刻答应。他想起系统里的谈判技巧课程,快速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条款利弊。五五分太重,对方拿技术和材料,但他掌握施工和团队,不能让出太多主动权。他开口:“利润六四分,我们六。你们提供材料和技术指导,我们负责落地执行。如果试点成功,后续项目优先合作。”阿南皱眉,“你们没做过海外项目,风险是我们承担。”林烨直视着他,“但我们有实打实的结果。三十套房子住了一年,用户反馈都在这儿。”他打开平板,调出住户访谈视频和能耗记录,“这不是试验,是已经验证过的模式。”围观的人渐渐多了些。老张站在边上没说话,只是轻轻点了点头。阿南盯着屏幕看了半分钟,回头问同伴意见。两人用外语交谈几句,最后阿南转向林烨,“改成技术入股两成,利润分成七三,你们七。我们不干预施工,但每月派一人巡查进度。”林烨想了想,“可以。但技术资料要提前交给我们评估,施工方案必须双方确认。”“没问题。”阿南伸出手,“那就这么定了。”两人握手,老张赶紧拿来纸笔,当场写了备忘录。林烨逐条核对,签了名字。阿南也签了,笑着说:“我以为你们会急着接单,没想到还挺硬气。”林烨收起文件,“接得住才是本事。”展会结束那天傍晚,林烨提着行李箱往火车站走。箱子里装着合作备忘录、技术资料摘要,还有打印出来的试点村庄地图。火车开动后,他从包里拿出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第一项国际合作达成,下一步——系统评估技术可行性。”他翻到前面几页,看了看之前写的三年目标。第一条“完成国内项目标准化”已经划掉,第二条“申请国际认证”下面画了道线,还没动。窗外天色暗下来,车厢灯光亮着。他打开系统界面,搜索“建筑材料兼容性分析工具”,页面跳出选项,需要一百五十财富值。他点开账户余额,确认够用,点击兑换。加载完成后,一行提示出现:请上传待测材料参数,系统将在十二小时内出具评估报告。林烨连上外方提供的资料包,开始逐项录入数据。第一项是新型隔热板的导热系数,他输入数值,系统立即弹出匹配建议。他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拿起笔在本子上记下几个关键点。火车穿过隧道,车内灯光忽明忽暗。他合上电脑,靠在座位上闭眼休息。下一站在哪里,他已经知道了。:()重生六零:我的时空兑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