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树叶从树上飘荡下来掉进青年人中间,粘住的一定是个诗人。
文艺青年们一面宣称“为艺术而活”,一面接受著现实的诱惑;既蔑视世俗,又渴望被认可。
而世上,却没有真正的文学殉道者。
张启民觉得,自己可不是什么文艺青年,没有文艺青年的臭脾气。
仅有理想是不行的,自己至少是一个脚踏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刘主任靠近张启民的耳朵说道:
“其实沈县长安排你去一中作讲座,还有一个任务要你完成。”
张启民把刘主任的话一字不落都记了下来。
刘主任的话声音不大,张启民却听得仔细。
按照刘主任的安排,在“十一”假期后的一天,张启民將到他的母校瀧泉一中给高三年级的学生作一场文学讲座,。
为了这次讲座,张启民没有在假期里回安仁老家。
他除了白天去图书馆的阅览室和借阅部看书之外,一直在自己的宿舍里,其实时间大部分还是在了《白鹿原》的写作上。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连续奋战,《白鹿原》已经写到了第十章,十四五万字了。
张启民觉得连续的熬夜,自己的体力有些透支了,於是决定暂时搁笔。
十月九日,上午张启民来到文化馆上班时,王淑兰馆长告知他,馆里接到县府办公室的电话:要张启民做好准备,下午去瀧泉一中作讲座。
之前,在瀧泉宾馆聚会那次,刘主任已经告诉过张启民,要他在文化馆里等就可以了,到时候,他会安排汽车来接他去瀧泉一中。
下午,文化馆大院里驶入了一辆闭篷的bj212,司机把车停下了后,就往文化馆门厅里走来。
司机似提前知道张启民办公室的位置,一路来到了门口,站定后问道:
“请问,哪位是张启民老师?”
张启民闻言,站起来说:
“我就是。”
“张老师,是刘主任派我来接你的。”
“好的,谢谢你,辛苦了。”
张启民背起隨身的书包,隨司机来到了院內。
等张启民在后座坐稳后,司机启动吉普,一路向瀧泉一中驶去。
此刻的瀧泉一中校门前,一幅大红横幅横跨校门的左右两边,上面一行醒目的大字:
“热烈欢迎校友张启民蒞临母校!”
校长唐文彦早已接到了电话,正指挥教务主任陈强组织学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
张启民看著眼前的阵仗,心说:这样的安排,没有刘主任的安排是做不到的。
脑海里,对县城是就一个局的想法,又进了一层。
欢迎的学生队伍,大多是高一和高二的学生,看似经过排练,整齐的口號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