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皇明日报,墨阵燎原
大明如今的印刷业其实很发达,
泰昌元年北京民间书坊至少30家,南京更达百家以上。
至於为何如此,主要原因还是技术成熟了,活字印刷术大肆普及,加上套色印刷出现。
当然,也和官方的態度有关,万历年间,官方对民间的印刷管理宽鬆,不搞清朝文字狱的那一套。
加上有印刷书本这方面的需求:
科举考试八股文选本(如《程墨文选》)畅销,北京书坊“日夜刊印,犹不能供”。
戏曲(《牡丹亭》)、小说(《西游记》)印刷量较嘉靖朝增长5倍。
佛教经卷(如《嘉兴藏》)、天主教书籍(利玛竇《交友论》)並行刊刻。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东西。
像是《金瓶梅》等禁书,精刻套色本(带图的),私下刊印,一本居然甚至能卖出十两之多。
不管什么时代,瑟瑟都是第一生產力。
京城印刷业发达,由於皇帝的需要,魏忠贤带著锦衣卫,第一时间便將京城中的这些印刷坊给徵用了。
譬如位於正阳门外西河沿的汪氏“书业堂”,便是徽商汪廷訥的產业,主要刊刻《牡丹亭》、
印製科举备考书《程墨文选》书籍销往全国。
宣武门外菜市口的閔氏“聚奎楼”,是浙江湖州人閔齐级的產业,专门刊印小说,如《西厢记》插图本、《水滸传》简本等。
这些產能比较大的印刷坊,在这个要紧的时候,自然要为皇帝办事。
当然朱由校也不是白他们,还是有付钱的锦衣卫按照刊印的份数,给他们付一个比市场价低那么一点点的价格,让他们不至於无钱可赚。
而且。
徵用他们的时间不会太长。
朱由校已经命魏忠贤去物色印刷工匠,多打造印刷器具,甚至还让人改革印刷器具与印刷流程,儘可能的加快印刷的速度。
恐怕一两个月后,皇家印刷厂的印刷速度,便能够满足皇帝的需要了。
泰昌元年,十二月初七。
东暖阁。
皇帝御经之后,便召集三人前来问对。
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顾秉谦、少詹事黄立极、翰林院检討冯銓三人,皆是在朱由校登基之后,便早早前来投靠的。
因此受到朱由校的重用,给他们参与编撰《天鉴肃贪》的机会。
利益交换之下,他们也投桃报李,成为皇帝最坚定的支持者。
急皇帝之所急,想皇帝之所想。
皇帝要干什么,他们便做什么,上什么奏疏,
如今皇明日报,自然也要用到他们。
这些人饱读诗书,笔力雄浑,刊印在『皇明日报”的文章,都是由他们这些人为『小编”撰写的。
“日报內容写得如何了?”朱由校见人来了之后,当即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