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兼辽东巡抚孙承宗加授“太子太保”从一品荣衔,彰显其在后方统筹兵源粮草的功绩。
更特赐“入阁议事”权。
虽非内阁成员,却可参与内阁军事决策,等同于享阁臣待遇。
威虏伯刘兴祚加授“提督辽东蒙古事务”衔,专管与科尔沁、内喀尔喀等蒙古部落的联络、册封与互市。
允许其在开原设立“蒙古事务署”,可自主任免从五品以下属官。
这等于赋予刘兴祚处理蒙古事务的专权,凭借其熟悉蒙古部落习性的优势,巩固大明与蒙古的联盟。
另外,赏册并未遗漏普通士卒与后勤人员,而是制定了普惠性的奖励政策:
凡参与红河谷、抚顺、赫图阿拉三大战役的士兵,每人赏银五两、布两匹。
阵亡将士追赠“世袭军户”,子孙可免试补入军职,家属赏银二十两、免徭役三年,让牺牲者家属无后顾之忧。
伤残士兵则授“卫所闲职”,如仓库管理员、驿站驿丞等,终身领取半俸,确保其晚年生活有保障。
后勤系统的官员与役夫也被纳入奖赏范围:
负责辽东粮饷、军械转运的官员,如山东布政使司分管粮道者,各升一级,从四品者升正四品,正五品者升从四品,另赏银五百至一千两不等。
参与漕运、驿站转运的役夫,每人赏银一两。
这一两银子虽不多,却让底层役夫感受到朝廷的体恤,也激励他们日后更尽心地保障军需运输。
对于科尔沁部,大明亦是有赏赐。
册封科尔沁部首领莽古斯为“顺礼王”,准予世袭,比照“俺答汗”的旧例,给予部落首领亲王级礼遇。
赏赐蟒缎二十匹、茶叶一千斤、铁器五百斤。
更开放辽东“开原互市”,设专属互市场所,允许科尔沁部免税交易,同时准许其每年入贡。
这一系列举措,既回报了科尔沁部出兵助战的功绩,也以经济利益与政治礼遇绑定双方关系,让科尔沁部成为大明插手草原事务的马前卒。
有司礼监通气,这份辽东封赏册书,大体已经让朱由校满意了。
相信,这个封赏若是下发下去,辽东将士们的士气,又将大大上升。
想到那样的场面,朱由校不自觉笑了起来。
可笑容未持续多久,他便微微蹙起眉头。
不是其他的原因,而是钱的问题!
这般厚重的封赏,无论是爵位、官职,还是银钱、物资,皆需国库支出。
晋封爵位意味着日后要发放世袭俸禄,赏银、彩缎、茶叶、铁器需从内帑与国库调拨。
“打了胜仗,反倒要愁钱。”
朱由校在心中暗自感叹,嘴角却忍不住勾起一抹无奈的笑意。
这或许就是“幸福的烦恼”。
以往大明对外战争多是败多胜少,要么惨败失地、要么耗费巨资却无功而返。
如今辽东大捷,斩敌酋、复失地,本是值得普天同庆的好事,可随之而来的封赏开支,却让朱由校有些烦心。
此番杀伤俘虏的建奴至少三万,各种封赏,加上去,怕是要近两百万两!
他这个皇帝,要大出血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