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这还不是它的极限!”
宋应星走到机器另一侧,指着机身预留的几个榫卯接口,说道:
“臣还想把纱锭再加到三十八个!到时候,一台机器日纺纱量能有八九斤,织布速度还能再翻三倍!
只是现在还有些技术没吃透。
三十八个纱锭要同步转动,齿轮咬合得精准,不然容易断丝。
而且梭子的弹簧力道得再调,不然织六尺以上的布,容易脱槽。
不过臣已经画出图纸了,再试两个月,定能成!”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展开给朱由校看,纸上密密麻麻画着齿轮、纱锭的细节,还有几处用朱笔标注的修改意见。
朱由校接过图纸,心中也十分震惊。
他当初不过是在宋应星面前随口提了句“织布太慢,能不能让机器自己动”,并且给了宋应星大概的研究方向。
没想到宋应星竟真的琢磨出了这么多门道。
天启年间,江南已有不少“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作坊,资本主义的萌芽已悄悄冒头,只是缺了些能撬动产业的技术。
如今这飞梭机一出来,若能推广到江南,不仅织户能多赚钱,朝廷的商税也能多收些,辽东的军饷、边防的城墙,不都有了着落?
他抬头看向宋应星,又扫过院落里忙碌的工匠。
忽然觉得心里亮堂起来。
从前他总被朝臣说“耽于器物,不务正业”,可今日见了这些,才知“器物”里藏着多大的门道。
点点科技树,让工匠们把想法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既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又能为大明赚来钱财,这不比朝堂上的空争论有用得多?
“宋卿。”
朱由校的表情很是郑重。
“这飞梭机,先造十台出来,送到松江府的大织坊试试水。
所需的木料、黄铜,你直接报给内府监,朕给你批。
至于那三十八锭的机器,你尽管试,缺钱缺人,都跟朕说。
朕倒要看看,这小小的纺纱机,能不能让大明的布帛,卖到海外去!”
宋应星闻言,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臣遵旨!定不辱陛下所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是从珍妮纺纱机开始的。
但这一次,未尝不能从我大明这边开始!
思及此。
朱由校看着干劲十足的宋应星,给他一个朕很欣赏你的眼神。
牛马,好好去干吧!
给大明多赚点钱!
或许
朝廷和西夷通商,断了那些江南士绅、海盗走私的财路,会让江南官场都动荡起来。
而这也可能是朱由校插手江南的大好时机!
ps:
7600字大章!
太多资料要查了,快一点才码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