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算是看出来了,这个年轻的作者不单单才华横溢,性格也颇为幽默。
“李子成同志,我这次过来,是代表燕京文艺希望获取《伐木人》的转载,另外还想对你进行一个专访,並且邀请你写一篇创作谈的。”
李子成恍然。
怪不得燕京文艺的编辑不辞辛苦地亲自跑来呢。
如果只是要转载文章,其实打个电话就行了,原来还想要第一手的资料啊。
这件事看似不大,但还是体现了差距。
同样都是文学刊物,本地的吉林文艺拿到了转载授权就兴高采烈地走了。
却不想想,即便文章再好,但已经不是首发了。或许许多喜欢文学的人,已经通过別的途径看过了,效果未必多好。
而燕京文艺这样的京城刊物却脑子很活,不但想要转载,还想要从这里得到更多的东西。
別的不说,如果李子成写了创作谈,甭管內容如何,读者们好不好奇?
是不是会选择购买燕京文艺?
这不就带动了销量?
按理说,这么做对他而言也是好事,毕竟能帮他宣传嘛。
可李子成苦笑地指了指忙碌的片场,无奈地道:“张编辑,你也看到了,我们的电影正在加班加点地筹备,我实在是抽不开身写创作谈啊。”
张德寧当然看到了这里的忙碌,刚才听他对李庚、贝聿成的称呼,还以为他是过来帮忙的。
现在看来,似乎並非如此。
“你也是这个剧组的一员吗?不知是要拍什么电影?”
李子成把事情一说,张德寧登时意识到,自己这一趟不但没有白跑,恐怕捞著大鱼了。
“也就是说,你既是《伐木人》的作者,也是电影的编剧?”
不等李子成回答,她立刻调整策略。
“那我可不可以跟隨採访?你放心,我不会打扰你的工作。我只是觉得,如果让广大读者知道你还有电影创作的能力,应该是一件趣闻。”
为了销量就为了销量,说的这么冠冕堂皇。
不过这样也不错。
“没办法给你们写创作谈,我看不如把该说的话都放在採访里吧。”
李子成给出了提议。
张德寧一寻思,这样也很好。
她还能贴身观察李子成的日常,顺便看看《伐木人》的电影是怎么製作的?
这可都是第一手资料啊。
两人达成了一致,张德寧先去长影招待所办理了入住,然后也不休息,屁顛屁顛地跑回了摄影棚,如同好奇宝宝一样观看剧组的工作。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李子成跟著道具组的人一起忙碌,隨口道:“我们正在搭建一比一等比例的许灵均的住所,到时候许灵均和李秀芝的室內戏份,都会在这里拍摄。”
看著各种木材被垒起来,一间木屋已经有了雏形,张德寧很是好奇。
“难道不是实景拍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