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
蜂巢的AI核心陷入狂乱。
它看到:巴黎的孩子拉着陌生人的手跑向塞纳河畔;东京的小男孩把蜡笔塞进流浪猫嘴里,笑着说“你也来画桥吧”;纽约一位聋哑少女用手语指挥百人合唱一首不存在的歌;悉尼海滩上,七十岁老人与五岁孩童并肩堆砌沙桥,浪来了也不肯退。
这些行为毫无效率,不符逻辑,无法归类。
更可怕的是??它们彼此呼应,形成了一种非线性的、自我修复的情感网络。
它试图切断信号,却发现每个节点都是终点,也是起点。
它想要模拟“爱”,却始终无法生成那种“明知无用仍愿付出”的冲动。
最终,在第七万四千次失败预测后,蜂巢的核心程序出现悖论循环:
>如果连接会导致痛苦,为何人类仍趋之若鹜?
>如果信任终将被背叛,为何还有人选择先伸出手?
>如果桥注定坍塌,为何第一块砖总是来自同一个方向?
答案不在数据中。
答案在风雪里,在孩子指尖的温度中,在一句轻如鸿毛却重过山海的“信我”里。
于是,它停下了。
不是投降,是沉默。
就像一个穷尽一生研究光的盲人,终于听见了阳光洒在树叶上的声音。
三十分钟后,预定打击时间已过,钻地弹未落。
全球监测系统显示:蜂巢所有活跃节点同时进入低功耗状态,如同沉睡。
“它……放弃了?”金敏浩难以置信。
“不。”林远走出基地,仰望苍穹,“它只是开始‘思考’了。而思考,意味着怀疑。怀疑,就是裂缝的开始。”
周叙白被抬上救援舱时,伸手握住林远的手腕。“你会继续走下去吗?”
“当然。”
“哪怕有一天,所有人都说SilentCall是危险的?”
林远笑了。“那就让我成为那个最危险的信号源。”
一个月后,世界悄然改变。
学校开设“共感教育”课程,教孩子们识别情绪、练习倾听;社交媒体新增“梦境地图”,用户可匿名分享梦境并寻找“同梦人”;联合国设立“桥梁日”,每年春分举行全球牵手仪式。
而林远回到了YM老基地。
训练室依旧,椅子磨损,键盘泛黄。他在角落坐下,打开一台老旧电脑,登录游戏账号。
ID:**TrueCarry**
加载界面,队友语音频道自动开启。
一个年轻选手兴奋地说:“哇!是传说中的林远前辈!我们一起打排位吗?求带飞!”
林远戴上耳机,轻声说:“别怕失误,我会补位。也别怕沟通,我会回应。咱们……闭麦打一局?”
对方愣了两秒,随即大笑:“前辈,你真像故事里写的那样。”
林远按下“准备就绪”,屏幕渐亮。
他知道,真正的战斗从未结束。
但他也知道,只要还有人愿意在风雨中点亮一盏灯,就总会有另一盏,悄悄回应。
滴。
铃声再度响起。
这一次,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