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朱元璋刚才的话半信半疑,但內心却安定不少。
正所谓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此次入宫並非真想从朱洪武那里要回龙江宝船厂。
而是藉机摸清皇帝的態度,看看皇帝对他们的看法如何。
结果显然令人满意。
从皇帝的反应来看,他不过是突然对兄弟俩產生些许不满,想稍微教训一番罢了。
这次让燕王接管龙江宝船厂,或许是为了搜集他们这边的证据,以便日后让兄弟俩更听话、更顺从。
为接下来备倭水师出征日本做准备,確保行动顺利。
只要確认这一点,吴良便能安心。
促使他下此判断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皇帝不准吴禎回南京与他见面商议,只是让他代为传达旨意。
这表明,皇帝並无真正针对兄弟二人的意图。
否则,他藉此时机让吴禎返回,再趁势对付他们,岂非易如反掌?
但他並未採取这种行动。
这表明他並非真心想对他们下手。
另外,此事与皇后娘娘的病情密切相关。
皇后娘娘在上位者心中的地位如何,他身为伴隨上位者从腥风血雨中闯出来的元老,再清楚不过。
他对皇后娘娘患了严重肺癆一事以及宫內燃放烟之事都了如指掌。
肺癆一旦发作便无药可救,唯有等待死亡降临。
然而,前两天却有人在宫中放烟。
这表明皇后娘娘的病情或许已有所改善。
刚才上位者也亲口承认了这一点。
既然如此,此事应当是真的。
上位者绝不会对此事敷衍了事。
也许真遇到了高人,使皇后娘娘的病情得以缓解,並得到了相应的药方,需前往倭国寻找彻底治癒的方法。
考虑到忽必烈的前车之鑑,此前倭国如此囂张,杀害了上位者派出的使者,上位者尚且忍耐下来。
除了为皇后娘娘治病外,实在找不到其他能让上位者忽然这么做的理由。
至於朱標提到的要把跋扈的燕王朱棣召回並好好管教的话,吴良只是听一听,並不当回事。
谁人不知太子朱標对诸王的维护之心,远胜过他爹朱元璋?老四的事,他怎么可能责罚?这种话听听便罢,信以为真便是傻了。怀揣著这般念头,吴良催马快行,赶回自己的府邸。
一到家,他便急令备好笔墨纸砚,连换衣裳的时间都顾不上,匆匆提笔写信。
作为武將,吴良虽后来学了些读书识字,却不像朱元璋那般勤勉好学。出身草莽,稍有閒暇便开始习字,且十分用心。因此,吴良仅能做到能读会写,字体自然称不上优美。
信写毕,待墨跡干透,他便迫不及待地將其捲起,塞入一个定製的小圆筒里,递交给自己的心腹。
没多久,一只信鸽振翅而去。
听闻心腹回报信已送出,吴良才悄然鬆了口气。
微微頷首,未再多言,又伏案写起另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