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此刻,他们的声音回来了。
“我是陈文慧,上海人,1969年下乡,死于肺结核。我没有结婚,没有孩子。但我教过三十个农村孩子识字。”
“我是赵建国,北京四中毕业,本来要考清华。我在日记里写:‘只要还能看见星星,我就没投降。’”
“我是李秀兰,山东姑娘。我爱上了同队的王建军,可他被迫娶了当地女孩。我把他送我的钢笔藏在枕头里,直到最后一天还抱着。”
这些话语如雨点般砸落在全球回声箱屏幕上。纽约、东京、开罗、布宜诺斯艾利斯……无数陌生人停下脚步,静静聆听。有人自发组织“代祭活动”,按照记忆中的籍贯信息,前往各地烈士陵园为这些无名知青献花。更多人则打开手机,在社交平台发布一句话承诺:“我记住了你的名字。”
这场风暴持续了整整三天。当最后一段记忆缓缓消散,天空放晴,土楼屋顶的忆蚕光网竟延伸出新的分支,如根系般扎入大地,向着全国乃至世界的记忆废墟蔓延而去。
念归知道,忆蚕已不再属于她一人。它成了人类共情能力的化身,一种跨越生死的神经末梢。
她写下新的章程,交付给林昭月与艾山带领的团队:“今后,《金殿销香》不再设中心,不再有领袖。任何人,只要愿意倾听、记录、传递,便是续写者。书籍的形式也不再固定??它可以是一段音频、一幅涂鸦、一句歌词、一次沉默的凝视。重要的是,那份‘我记得’的意愿。”
她停顿片刻,又添上最后一句:“若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念归’这个名字来理解这项事业,那便是它最圆满的结局。”
三个月后,她最后一次走出记忆共生园。阳光洒在脸上,温润如初。她没有回头,只是轻轻解下胸前的初心之钥,放入园区入口的石龛中。钥匙触碰底座的瞬间,整座园区响起绵延不绝的铃音,如同千万人在同时轻唤她的名字。
但她已不必回应。
她在女儿陪同下回到南方故乡,住进一间临湖的小屋。每日看芦苇摇曳,听渔舟唱晚。偶尔有年轻人慕名而来,想请她演讲、授徒、接受采访。她总是微笑摇头:“去找别人吧。我已经讲完了我的部分。”
唯有夜晚,她仍会打开电脑,默默浏览群忆之海的最新动态。
她看到新疆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上传了一首古老民谣,歌词讲述百年前一场抗税起义中牺牲的少女英雄,此前从未被官方记载;
她看到丹麦一所小学的孩子们集体创作绘本《爷爷的战争》,主角是一位曾参加抵抗运动却终身缄口的退伍兵;
她看到月球基地的宇航员在直播中朗读一封1970年代普通工人写给未来的信:“希望那时候,每个人都能吃饱饭,说真话。”
她看着,笑着,眼角湿润。
某个深夜,她梦见自己再次站在那条无尽长廊里。这一次,所有的门都敞开着。她走过一间又一间,听见无数声音齐声说道:
“我记得。”
她不再寻找出口,也不再追问意义。她只是站着,听着,感受着那一声声“我记得”如潮水般涌入心间,将她轻轻托起,送往更深更广的寂静。
第二天清晨,湖面升起薄雾。邻居发现小屋门虚掩着,床上被褥整齐,唯有书桌上的笔记本翻开一页,墨迹未干:
>今日无事。
>风清,水明。
>我记得你们所有人。
>所以,我去看看他们了。
窗外,一群白鹭掠过水面,飞向远方的青山。晨光中,隐约传来孩童嬉笑的声音,夹杂着一句清脆的呼喊:
“奶奶,你看!我把昨天那只迷路的小鸟名字记下来啦,它叫‘云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