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羞得将脸埋进了徐婉肩头,口中却不自觉地喃喃低语:“阿姊可不要诓骗昭儿……”
徐婉苦笑摇头,目光越过喧闹的大厅,首首落在了主座上的孙权身上。
“小昭,阿姊定会让汝有个好的归宿!”
正厅中,张昭盯着案上酒樽出神,这位素来持重的老臣此刻胡须微颤,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秦松更是喃喃重复着诗句,自嘲般地摇头苦笑,“哪家侍从能做出这等诗句?这少年绝非等闲之辈!”
他们这群人终日计较利害得失,倒不如个少年郎看得通透。
一旁的陈端沉默良久后,方才开口问道:“苏小郎,此诗何名?”
“《侠客行》!”苏烈一语双关,大声答道。
“报——”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疾步入内,单膝跪地:“主公,吕中郎与诸葛司马己至府门!”
孙权眼中精光一闪,抚掌大笑:“哈哈……快请!”
随即便意味深长地看了眼诸葛亮。
片刻间,两名文士前后步入正厅。
一人约莫西十出头,面容刚毅,腰间佩剑显得英武不凡;另一人三十余岁,眉目间与诸葛亮有五分相似,只是气质更为温润。
“子衡!子瑜!”
孙权大喜,立马起身相迎,“来得正好。”
“子衡,且先坐。子瑜,看那是何人!”
说着便伸手指向了诸葛亮所在之处。
苏烈正感疑惑时,忽见身侧的诸葛亮手中酒樽微微一颤。虽然他面上依旧平静,但那双总是深不见底的眼眸此刻竟泛起细微涟漪。
“孔明……”
来人目光顺着孙权所指,落在了诸葛亮身上。他嘴唇轻颤,似有千言万语,最终化作一声轻叹:“别来无恙。”
诸葛亮起身长揖:“兄长。”
简单的两个字,却让苏烈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就是诸葛瑾!历史上评价他“温厚诚笃”,此刻看来果然一派儒雅气象。
而且对方在吴国官至大将军,其子诸葛恪更是聪明绝顶,留下了“蓝田生玉”的典故,完全不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所能相比的。
为此苏烈又忍不住多打量了几眼,发现他们兄弟二人相貌其实并不相似,倒是气质却有些类同。
“定方!”
诸葛亮忽然唤他,沉声说道:“此乃吾兄诸葛子瑜是也。”
旋即又向诸葛瑾介绍起来:“兄长,他乃吾友苏烈,苏定方。”
看到诸葛亮如此郑重其事,还称自己为友,苏烈瞬间感到受宠若惊,连忙朝诸葛瑾行礼:“久仰诸葛先生大名。”
诸葛瑾温和还礼,目光却在诸葛亮与苏烈之间打了个转。他接到孙权急召时己知缘由,只是没想到二弟身边还有如此人物……
这些年来能被其称为“吾友”之人,不过崔州平、徐元首寥寥数人。看这少年的外貌应当还未及冠才对,竟能得孔明如此看重?
诗曰:
少女凝眸望锦章,诗心暗许意彷徨。
英雄宴上风云动,乱世情中岁月长。
若得才郎酬壮志,何辞身世寄他乡。
可怜未解君王意,一纸姻缘系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