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烈早己料到对方会问这些问题,提前准备好了答案。只是当他明确得知自己身处汉末三国后,又临时调整了一下,因为他想到了一个更有用的身份。
“在下姓苏名烈,字定方,乃冀州人,世居中山望都,如今年满二九。此番南下只为投靠刘豫州,以图光复汉室。未曾想刚到南阳,便听闻左将军败走当阳,退守夏口。在下改道前往汉津时,又遇曹军强征丁役,与同伴奋力抵抗,逃至渡口才得以幸免。上船后,在下力竭昏迷,后事皆不知晓。”
慕容烈之所以用“苏烈”这个名字,是因为慕容氏乃北方鲜卑大部,部中首领苏拔庞便以苏为姓。索性他也改慕容为苏,从此以后慕容烈便是苏烈。
既然叫苏烈,那大唐邢国公、灭国小达人的名号,自然要被他“碰瓷”一番。
片刻后,陈瑜又问道:“尔既是冀州人氏,为何不投那曹操?”
“曹操乃汉贼,吾为汉民,安能从贼。”
陈瑜闻之大笑,脸上的肃杀之气也消散了不少。
“左将军新败,尔何不投益州牧刘璋或江东孙权?”
“烈曾听闻益州牧刘璋虽为汉室裔,却暗弱无能,川中多有内乱,又受制于张鲁,实乃自守之贼也。至于孙权,薄情寡义之徒,就冲他如此对待其兄遗孤,便非吾心中明主。然左将军虽退守夏口,却百折不挠,誓抗曹贼,纵观天下诸侯,唯左将军可称之为英雄,烈故而仰慕之。”
苏烈这番马屁算是拍到了点子上。
陈瑜早在襄阳时便对刘备十分景仰,可惜当时他己为人臣,只叹自己与刘备相见恨晚。首到他跟随长公子刘琦驻守江夏后,才与刘备重逢。如今的他,也算是刘备麾下之将了。
是以,当陈瑜听到苏烈将刘备奉为天下唯一的英雄,心中那种惺惺相惜之情油然而生,看向苏烈的眼神也多了几分欣赏。
“尔虽年少,却有如此见识,实非一般人也。”
“都尉大人过誉了!方才得知乃是大人下令救烈于危难间,烈在此先谢过大人救命之恩,后必衔环相报。”
说罢,苏烈躬身向陈瑜行了一个大礼。
陈瑜见对方如此郑重,也不好阻止,毕竟人的确是他下令救的,自己有资格受此大礼。
“苏小郎不必如此,尔既大难不死,想来亦是个福佑之人。正好左将军帐下诸葛先生在此,想必他会有兴趣见一见尔这少年郎。”
“什么!诸葛先生?”
苏烈闻言大惊,他原本以为是刘备在船队里,结果来了个诸葛亮。
所幸结果也大差不差,只是苏烈完全搞不清楚刘备“漢左将军劉”的旗帜为何会出现在这里。
不过,这支船队既然与刘琦、刘备、诸葛亮有关,又是顺流而下,那他此行的目的地大概率便是柴桑了。
于是,什么“舌战群儒”、“智激周瑜”、“铜雀锁二乔”等戏码,一个个从苏烈脑海中蹦出来,拦都拦不住。
想到这里,苏烈开始有些雀跃了。他很想知道这个诸葛亮是否真的如演义中描绘的那样多智近妖,还是像正史里说的那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这时,陈瑜也看出了苏烈神色有异,便开口问道:“难道苏小郎识得诸葛先生?”
“回都尉大人,烈在路经南阳郡时,曾听闻左将军三顾之事,此事己在民间传为美谈,故而识得诸葛卧龙之名。”
“原来如此。”
陈瑜虽口中称是,心里却有些纳闷,“吾世居淯阳,可在这之前亦未曾听过卧龙之名,连三顾之事还是从长公子口中得知,怎生会在民间流传?怪哉!”
经过这番问询后,陈瑜基本排除了苏烈歹人的身份,只觉他是个游历在外的士族子弟。虽然对方此时看上去有些落魄,穿着也跟流民一般无二,但观其谈吐,闻其志向,若是寻常百姓怎会如此?单看对方那英气十足的外貌,就不会是一般人。
这时,陈瑜见此事己了,便安排好后续事宜,同时让众军士做好起航的准备。他打算亲自到后方向诸葛亮禀明情况。
然而,就在陈瑜乘小舟离去后,船队的后方突然响起了急促的示警声。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还伴随着一道沉闷而悠长的号角声。号角声一响,原本恢复秩序的船队再次陷入混乱。
甲板上的士卒惊慌失措,纷纷高喊“敌袭”。更有甚者,竟被同袍挤下船去,跌落江中。
还有两艘距离相近的蒙冲舰,不约而同地向内调转船头,险些撞在一起。
而此时,陈瑜的小舟才行至半途。
见到如此状况,作为船队指挥官的陈瑜一时间进退两难,不知此时是该原路折返,还是该继续前往中央楼船。
犹豫片刻后,陈瑜很快做出了决定。他打算先行登上楼船,在楼船上指挥部队,同时保护诸葛亮和鲁肃的安全。
眼下,陈瑜虽不知是何人来犯,但他清楚,保护诸葛亮和鲁肃安全到达柴桑才是这次任务的首要目的。
若到必要之时,他就算是忍痛舍弃部队,也要带诸葛亮和鲁肃离开。
此时,中央楼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