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来过。她说,她会替我守着树。**
时间仿佛凝固。
原来母亲不仅认识杨婉清,她还曾亲自去过那个山寨,接过那份沉默的使命。她没有继续写作,但她用另一种方式,继续说了下去??她留在了那里,守护着那些书,守护着那些孩子,直到被时代强行带回。
难怪她晚年总望着西南方向出神,难怪她枕头下压着一片干枯的槐树叶。
林小禾跪坐在地,泪水无声滑落。她终于懂了那封信里“希望我的孩子是自由的”意味着什么??不是逃离,而是继承;不是遗忘,而是背负。
第二天,她发布了一条公开视频,题为《致母亲:我找到了你走过的路》。她讲述了林素心与杨婉清的交集,讲述了顾云岫的诗,讲述了周玉梅的笔记,讲述了所有那些在黑暗中依然执笔的女人。
视频结尾,她站在老槐树下,将母亲的照片轻轻贴在树干上,说:
>“妈,你没逃,也没输。
>你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教下去。
>现在我来了,带着你的声音,也带着她们的声音。
>这一次,我们不再一个人走。”
视频上传七十二小时,播放量突破千万。评论区涌来无数留言:
>“我外婆是1957年被下放的语文老师,她教我背《离骚》,说‘屈原写的是女人的心’。”
>“我妈妈从不提过去,但昨晚她第一次告诉我,她年轻时写过小说,手稿被烧了。”
>“我们家族三代女人,没人敢写日记。今天,我打开了第一个本子。”
教育局再度约谈,这次却态度缓和。一位女官员私下对她说:“上头有人看了你的视频,沉默了很久。有人说,该翻篇了。”
林小禾没有回应,只是继续推进“家史访谈课”的教材编写。她将母亲的信、顾云岫的诗、杨婉清的课本、周玉梅的笔记,全部编入高中语文拓展读本,取名《她说》。
秋季开学,全国五千所中学收到这套教材。有学校组织学生重走“阿姐之路”,有学生自发成立“声脉社”,录制祖辈口述史。
某日,林小禾收到一封来自新疆的快递。打开后,是一本手工装订的册子,扉页写着:“献给所有不敢说话的母亲。”
里面是三十位维吾尔族老年妇女的口述记录,由一名汉族女教师和一名当地女学生共同整理。附信写道:
>“我们听说了‘替她说’,就想,为什么不试试?
>她们的故事,不该再烂在风里。”
林小禾将这本册子郑重放入“无声墙”新增的“民族之声”专区,并在《声脉》系统中建立跨语言传承模块,支持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对照存储。
除夕夜,她再次登上书院屋顶。烟花依旧绚烂,海棠枝头竟冒出几点嫩芽,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她打开录音笔,轻声说:
“妈,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见过你见过的人,听见了你没能说完的话。
现在,轮到我来说了。
你说希望我自由,我做到了。
我也希望,以后每一个女孩,都能自由地哭,自由地笑,自由地写,自由地说??
哪怕声音微弱,也有人愿意听。”
风拂过,新叶轻颤,似有回应。
春天,真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