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说,她年轻时参加扫盲班,学会写字的第一天,就给毛主席写信反映村里饿死人的情况。信寄出去后,她被关了三个月。”
>“外婆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要敢说真话,哪怕只有一句。’”
林小禾逐条阅读,泪流满面。
春天再次降临,海棠盛放如云。
在一所中学的支持下,她们试点开设“家史访谈课”。学生们带着录音笔回家,采访祖辈。两周后,一场小型展览在校礼堂举行。展板上贴满了手绘家谱、老照片、口述摘要。其中一幅令全场动容:
一个小男孩写道:“爷爷以前总喝酒骂人,我以为他坏。这次问他过去,他说他是越南战场回来的兵。战友死在他怀里,他活下来了,可没人问他痛不痛。他说,他不是凶,是憋得太久。”
林小禾站在展板前,久久伫立。她忽然明白,治愈从来不是遗忘,而是让伤口见光。
五一劳动节前夕,“替她说”项目迎来第十九位讲述者??一位失语三十年的乡村接生婆。她因在七十年代为三位难产妇女实施剖腹产(当时属非法手术)而被判“草菅人命”,坐牢五年。出狱后无人敢请她接生,儿子也因此受歧视辍学。但她始终坚持:“我救了三条命,值了。”
录制当天,她坐在自家门槛上,双手布满疤痕,声音微弱却坚定。说到动情处,竟轻轻哼起一首古老的摇篮曲。林小禾问她是否后悔,她摇头:
“我不后悔救人。我只是后悔,那时候没人帮我作证。”
话音落下,屋檐滴雨,如同天地垂泪。
展览重启的日子定在端午。地点不再是废弃礼堂,而是一座由政府默许使用的社区文化中心。展厅中央设有一面“无声墙”,墙上挂满空白录音卡带,标签上写着一个个名字:**张玉芬,1934??;李秀英,1941?1972;王阿妹,生卒不详……**
每一条名字背后,都是一段未能留存的故事。
参观者可领取一支特制钢笔,在卡片背面写下自己家族中“最不该被忘记的女人”。这些文字将在一年后集结成册,命名为《无名之声》。
开幕式上,林小禾站在台上,身后大屏播放着三年来的影像合集。当画面定格在瑶寨长老递出竹笛的那一刻,全场响起掌声。她举起话筒,只说了几句:
“我们不做审判者,也不做救赎者。我们只是搭一座桥,让过去通往未来。
如果你听过一个人的故事,请替她说一次。
如果你的母亲从未提起过往,请替她说一次。
如果你的祖母含恨而终,请替她说一次。
哪怕只有一次,声音就不会断。”
散场时,一个小女孩跑上来,塞给她一张折好的纸。打开一看,是幅蜡笔画:两个女人手拉手站在高山上,头顶飞着无数纸鸢,每一只风筝线上都挂着一封信。
背面写着:“姐姐,我替奶奶说了。她说她饿的时候,吃过观音土。”
林小禾蹲下身,紧紧抱住她。
夜深人静,她独自回到办公室,打开保险柜,取出母亲的信与银簪。她将银簪轻轻插进发髻,对着镜子看了很久。镜中女子眉目依稀与照片里的少女重叠。
她轻声说:“妈,我现在替你说。”
窗外,月光洒在海棠树上,花瓣簌簌飘落,像一场温柔的雪。
她翻开笔记本,在“替她说”计划末尾添上一句结语:
>**当千万个‘她’终于开口,春天才算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