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短史记 谌旭彬 > 少林大战武当(第1页)

少林大战武当(第1页)

少林大战武当

1928年,得冯玉祥、李烈钧、戴季陶、于右任等国民党元老支持,张之江等人于南京成立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最高学府“中央国术馆”。

参考江湖规矩,学府内设“少林门”与“武当门”,负责具体的教学和研究。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被定性为“内家功夫”,划入武当门。其余武术拳种(如查拳、谭腿)皆被定性为“外家功夫”,划入少林门。

这年8月,国术馆发生了“少林门与武当门之斗”。

同年考入中央国术馆、后任该馆教务处副处长的杨松山,目睹了这场武斗。据他回忆:

国术研究馆建立不久,曾发生过少林、武当两门比武事件。这是馆内派系矛盾的结果。副馆长李景林,原系东北军的将领、太极拳专家。他与张之江有些矛盾,因此,从未到职视事。副馆长一职形同虚设。但他的几个亲信却都在馆内任职。当时,……武当门长高振东(笔者注:高是第三任武当门门长,矛盾的直接当事人是第二任门长孙禄堂),少林门长王子平。教员教授若干人,各以所长分属两门。这样的组织形式本身就设下门派的畛域。同时人事上又各有背景,加之有人存心造隙,从中煽动,终于酿成王、高两门长比手,柳印虎、马裕甫竹剑拼搏。比武双方开手就打,一点礼节也没有,真是“意气相斗狠,攻干各其疾”,全然看不到武术家“揖让而升”的应有风度。①

这场武斗,抽象而言,可以追溯到自清代发端的少林与武当的内、外家之争。

约自清中后期始,尊武当为祖的武术人士自视“内家”,编造了许多“武当内家功夫”击败“少林外家功夫”的传说;尊少林为祖的武术人士亦自视“内家”,编造了许多“少林功夫”击败“武当功夫”的传说。这些传说层层累积,到了民国仍是传统武术界争执不休的话题。②

具体而言,则与中央国术馆内对“传统武术”的认知分歧有关。

武当门门长孙禄堂“认为国术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在修身上,其技击效力的发挥离不开明理、修身,即明理、修身为本,技术为末。”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教务处长马良等人“热衷于倡导国术在现代军事战场上发挥直接效用,认为实用招法为教学重点,修身为其外延。”孙禄堂主张教学侧重“基本规矩及其学理”,培养“具有灵性的内劲”;张之江等人主张教学侧重“传授绝招绝技”,先培养“绝对力量”。③

这种分歧,导致孙禄堂甫到南京就职,开学典礼上即有人当场鼓噪向其发出挑战,质疑他提倡武术以修身为主要功能,是因为他并不能打,他的那些打倒外国大力士之类的“传奇故事”其实多是虚构捏造。

不过,最后代表“武当门”出来与“少林门”门长王子平比斗者,并非门长孙禄堂,而是临时自上海招来的高振东。

据高振东回忆,自己代孙禄堂出战的始末如下: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六月的一天,孙禄堂师伯的儿子孙存周和弟子李玉林忽然从南京来上海找我,手里拿着孙先生的信。叫我到南京说有事情商量,……第二天两弟急急匆匆又来,在我家等着我,我问师弟什么事情这么急?师弟拿出督办(李景林)的信和名片,还有孙先生的名片,因为我不识字,就叫他们念给我听,信的内容大概是:“王子平要和孙先生比武,请你速来南京商议此事”,师弟说:“老师和督办(李景林)要你立刻起身和我们一起回南京。”

到京后……李督办就说:“言归正传,振东,……前些日子孙先生出版了拳谱,子平见了就说:你们内家拳说的那么悬乎,我们比试比试吧,要不我和孙先生较量较量,馆内的一些人也趁机煽动起来,如果叫你师伯和他比,我考虑你师伯年近花甲,不太适合,子平四十多岁,正在壮年,所以把你请来代替你师伯和他比武。”我听了就心思(琢磨),虽然我在军队里和人家比过武,那场面比较小,久闻子平大名,这事情不比平常。孙先生看出我的心思说:“振东,以你的功力一定会战胜他的。”在二位的劝说下我只好应下此事。师伯后来就回了上海。④

这两大段,看似洋洋洒洒,其实总结起来,无非是“拳怕少壮”四个字——孙禄堂年近六十,觉得自己和四十多岁的王子平比斗太吃亏,所以唤来三十岁左右的高振东。

王子平与高振东的少林、武当之战的输赢,如今已经成了一桩无解悬案。

少林门弟子的说法,此战以平局告终,但王子平在比斗中大占上风:

王子平先防守而后反击,高振东被招招命中。双方越比越勇,势不可挡,双方角逐了十几个回合,不分胜负,难解难分,但局势逐渐恶化,大有不获全胜誓不罢休之势。这时裁判员鸣笛,宣布暂停,并有几位武士上前将两人拉开,停止比赛。裁判员宣布,双方比武结果为平局。但双方并未握手言和,都想再比赛。⑤

按高振东的说法,此战王子平“无招架之功”,最后“合手认输”: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