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短史记 谌旭彬 > 诸葛亮八阵图祛魅(第2页)

诸葛亮八阵图祛魅(第2页)

如此,再看《三国志·诸葛亮传》里那句“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就很好理解了。所谓的“八阵图”,其实就是诸葛亮使用的一本练兵手册。由于他留下的《军令》《兵要》等兵书全部失传,今人已很难知道诸葛亮版“八阵”的具体内容了。

好在现存《北堂书钞》等书录有《军令》的只言片语,对阵法有所提及。比如,

“闻五鼓音,举黄帛两半幡合旗,为三面圆阵。”

听到敲五下的鼓声,看见举起两半幅黄帛指挥旗合作一面旗帜,就要布列三面圆阵。

“连冲之阵,似狭而厚,为利阵。令骑不得与相离,护侧骑与相远”。⑥

连冲之阵,表面看来冲车薄少兵员不多,但实际上攻守坚厚有力,它是坚利的战阵。命令冲锋骑勿远离“连冲”,而两翼护侧骑应该离战阵较远些。

第一条说的是用鼓声、旗语指挥“三面圆阵”;第二条说的是有骑兵参与的“连冲之阵”。

这两个阵名都不见于《孙膑兵法》,很可能是诸葛亮的原创阵法。虽然已很难知道这两个阵的具体摆法,但不难看出,它们的特点依旧是实用,不含任何玄虚的成分。

诸葛亮的阵法,在三国时代就颇为有名。蜀国灭亡后,司马昭特意让陈勰去学“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后来晋人对八阵图多有应用,《晋书》说马隆率军平叛,“以八阵图作偏箱车”——所谓“偏箱车”,是一种装有刀刃和护具的战车,在战阵中使用。⑦

三、阵法为何被神化?

既然古代兵书中的阵法都很实用,那为什么到了明清文人笔下,阵法就都被神化了呢?

至少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在古代,兵书长期被统治者列为禁书,致使很多有实用价值的兵书失传了。早在东汉末年,曹操即下令“科禁内学、兵书”,这里“内学”指的是谶纬,开了将谶纬和兵书同列禁书的先例。在唐、宋两代,兵书也被明确列为禁书,私藏者要“徒二年”。陈寿所编《诸葛亮集》在宋代以后失传,或许正与该书中收录大量军事内容,民间流传很少有关。自此之后,《八阵图》是什么,开始成为一个问题。

清代禁毁了一大批明代兵书。有学者统计,明代有兵书1023部,而收入《四库全书》的仅有5部。尤其茅元仪《武备志》、曹飞《筹兵药言》等因有“违碍”内容,严禁刊刻。⑧

第二,明清时期,文人谈兵越来越多,他们所著兵书往往不切实际,大谈阴阳五行。西汉刘歆所编《七略·兵书略》中,有一类名为“阴阳兵”,即借助术数、鬼神等“左道旁门”赢得战争。前文所说,记录有八种实用阵法的《孙膑兵法》,同样充斥着大量阴阳学的内容,如《地葆》一篇说,“南阵之山,生山也。东阵之山,死山也”,就是毫无依据地认为,阵地北面的山是“生山”、西面的山是“死山”。⑨

阴阳学对中国兵法影响深远,尤其在宋代以后,“文人谈兵”成为主流,他们所写的兵法中,常常包含阴阳理论,即便是著名的《武经总要》《武备志》也不例外。

“文人谈兵”还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后期兵书很多脱离实战,不再具有指导价值。战场经验丰富的曾国藩就怀疑,古人所写兵书“皆装饰成文,而不可尽信”,正史中有关战争的内容,大都是“文人以意为之”,“随意编造,断不可信”。⑩

简言之,因为历代禁止兵书流传的缘故,在明清时代,民间文人很难见到可以实际反映战场情况的兵书(所见兵书多是毫无战争经验者凭空编造),加之阴阳学说对小说创作颇有助益,于是,在他们笔下,古代名将一个个都成为“阵法大师”,依仗“九宫八卦阵”之类怪力乱神的东西所向披靡。

参考资料

①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M]。北京:中华书局,1984:129-145。

②陈峰、王路平。北宋御制阵法、阵图与消极国防战略的影响[J]。文史哲,2006,(6)。

③赵长江。戚继光御倭的鸳鸯阵战术[J]。文史知识,2015,(9)。

④⑤谭良啸。试论诸葛亮的八阵图[J]。社会科学,1983,(5)。

⑥李伯勋。诸葛亮集笺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328-329。

⑦钟少异。试论诸葛亮八阵图[J]。军事历史,2016,(4)。

⑧李斌。清代传统兵学的衰落与“师夷制夷”战略思想的形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3)。

⑨陆继鹏。简本《孙膑兵法》兵阴阳思想探析[J]。军事历史,2012,(2)。

⑩章继光。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A]。王继平。曾国藩的思想与事功[C]。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270。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