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短史记 谌旭彬 > 第一编 去伪存真(第2页)

第一编 去伪存真(第2页)

“解决饥荒”之说,虽不是百分百的定论,但它有史料和考古佐证,也符合事理逻辑,显然要比用道德说教构筑起来的“恭行天罚”之说更为可信。

三、兵不血刃只是幻象

为了凸显“天道在周”,《史记·周本纪》里还记录了一则“商军倒戈”的故事,说联军来到牧野时,商军全都没有战斗的欲望,反希望周武王赶紧入城灭了商纣。这些人“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纷纷调转兵器的方向,去给灭商联军带路。

民国史家吕思勉认为,商君倒戈的内容并非史实,而是太史公为了对后世的统治者做道德说教,自己加上去的。他更相信《逸周书·克殷》里对牧野之战过程的记述⑧。那里面说:“周车三百五十乘,陈于牧野。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

周人与商人竞争交恶,已有至少四代人的历史。商人不会对周人掉以轻心,周人也不会幻想商人会拥戴周武王。相较之下,《尚书·武成》说牧野之战“血流漂杵”,《春秋文耀》说“牧野之战鬼哭”,这些与《史记》大相径庭的记载,显然要更合情理。

先秦知识界否认牧野之战“血流漂杵”,大约始于孟子。因为渲染武王伐纣兵不血刃,有助于佐证孟子一派“仁者无敌”的政治理念⑨。

其实,孟子否定牧野之战血流漂杵的理由,可谓简单粗暴。他在《尽心下》篇里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完全相信《尚书》,那就还不如没有《尚书》,对《尚书·武成》篇里的记载,我只信其中的两三块竹简。最不信的,就是里面说牧野之战血流漂杵:“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的用意是好的。他想要用“仁人无敌”这样的说辞,来诱使自己所处时代的君王们都来做仁者,不要做暴君。但他的论证却毫无逻辑可言——“仁人无敌”是一个需要被证明是否成立的结论,并不能直接拿来做论据,进而否定牧野之战的血流漂杵。孟子玩了一种典型的循环论证:“牧野之战周武王兵不血刃”证明了“仁人无敌”;“仁人无敌”证明了“牧野之战血流漂杵是不可能的”。

鉴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太多仁者被残暴者击败的案例(当然,这并不是说纣王是仁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里,尖锐批评过孟子的上述论断。他直言,“孟子理想中的仁义之师,本为历史上不能发生之事实”。较之道德说教构筑的兵不血刃幻象,梁启超更愿意相信《逸周书》里所记载的“武王残暴之状”。

因为后者更合事理逻辑,在历史上更常发生。

参考资料

①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0。

②白川静。西周史略[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15。

③许倬云。西周史[M]。上海:三联书店,1994:86。

④白光琦。先秦年代续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0。

⑤张萌麟。中国史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6。

⑥李鹏为。武王伐纣的历史情境复原[J]。大众考古,2016,(9)。

⑦王晖,黄春长。商末黄河中游气候环境的变化与社会变迁[J]。史学月刊,2002,(1)。

⑧吕思勉。读史札记(上)[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11-12。

⑨苏德荣。武王伐纣研究[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9:61-72。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