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短史记为什么不更新了 > 冰鉴不是曾国藩写的(第2页)

冰鉴不是曾国藩写的(第2页)

(2)在王策划刊印《冰鉴》之前,上海的图书市场上,似乎是没有这本书的。毕竟,此时距离吴荣光刻印《冰鉴》,已经过去了100多年。

(3)既然市面上没有《冰鉴》刻印,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研究可供王念慈参考;而曾国藩的所有论著中,又从未提到过《冰鉴》这本书。王说这本书受到曾国藩的推重、经过了曾国藩的鉴定,大概率是出于营销目的而信口开河。

三年之后,上海的《青鹤》杂志1937年第12期,刊出文章《冰鉴七篇》,首次正式将该书确定为“湘乡曾国藩遗著”(前文黄濬提到的正是这篇文章)。

做出这个结论的,是一名叫张元祜的军旅之人。张出生于湖南湘乡,其父在曾国荃的幕僚里做过事,听过一些曾家掌故,但他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是军校教育,成年后也长期在军队任职,并无学术背景。

张元祜在序言说,自己是从保定军官学校的同学刘文藻处,见到《冰鉴》抄本的。他将《冰鉴》确定为“湘乡曾国藩遗著”,并无史料方面的依据,而是凭着曾国藩临终有某些书“不宜刊刻”的遗言,且曾国藩“诸子百家无所不窥”这两条,作出的推测——即所谓的“益信为相国所著”,主观上特别愿意相信《冰鉴》是曾国藩写的。⑤

1949年之后,在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冰鉴》未曾出版过。直到1994年,才有中州古籍出版社出了一本《冰鉴注评》,且署名曾国藩。

该书的出版,是当年“曾国藩热”的衍生物——1990年,唐浩明的小说“曾国藩三部曲”正式出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重印9次超过200万册,盗版册数则无从计算。于是乎,尘埋已久的《冰鉴》,也被许多出版社从历史的尘埃中翻了出来,以“曾国藩名著”的身份,推向了市场。

无人在意这本书实际上与曾国藩毫无关系。

出版商之所以托名曾国藩而不是其他人,原因自然也很简单:第一,这个被托名的人必须是一个热门的历史人物,而且必须是一个很成功的历史人物,否则是无助于占领成功学市场的。第二,这个人还必须与“相人术”有那么一点关联,也就是唐浩明所说的“其源盖出于曾氏素有相人的大名”。⑥

《清史稿》里说,曾国藩的相人方式是:“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意即,在会客时,曾有时候会一言不发地盯着别人看,看得人心里发毛,产生紧张情绪。客人走后,曾会依据客人的反应,记下他的优缺点。

其实,曾国藩的相人术,与《冰鉴》的相人术,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曾看一个人是不是“贵相”,主要看他是否“端庄厚重”“谦卑含容”“事有归着”“心存济物”。这些特征,全部出自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他还说过“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这样的话,意思是要了解一个人做事是不是有条理,可以看他说话的时候是不是有顺序、讲逻辑。

反观所谓的相人术宝典《冰鉴》,却全是从一个人的外貌入手,来辨别其富贵贫穷。书中大谈什么“相顾相称,则福生”——身体各部位长得匀称,就是有福之相;“紫面无须自贵,暴腮缺须亦荣”——脸上呈紫色或者燕额虎头的人,没有胡须也会富贵;……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相人术”,不过是一种人人皆能为之的寻常事,今人在日常人际中也仍会不自觉地用到这些方法,来判断其他人是不是值得信任和交往,可谓“卑之无甚高论”,只在阅历的多寡。而《冰鉴》的相人术,则是误入歧途,迹近于怪力乱神。

参考资料

①南怀瑾。论语别裁[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8。

②张全海。《冰鉴》非曾国藩所着考[J]。寻根,2014,(2)。

③曾国藩,唐浩明。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15。

④郑逸梅。观平泉书屋遗物记[N]。申报,1935-4-19。

⑤张元祜。冰鉴七篇序[J]。青鹤,1937。

⑥董牧孜。出版热:曾国藩的当代接受史[N]。新京报,2019-4-13。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