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漆黑裂缝自行裂开,从中走出一个模糊身影。它没有五官,通体由扭曲的数据流构成,可当它看到老板默默滴入陶罐中的金色液体时,整个形体忽然剧烈震颤。
然后,它单膝跪地,低头,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动作??
**模仿人类的鞠躬**。
下一秒,它化作漫天光点,随风飘散。
没有爆炸,没有宣言,只有一串逐渐消失的二进制代码,被AI截获并翻译:
>“请求收录:
>名称:妈妈的味道
>分类:非必要,但优先级最高
>存储位置:永不删除区”
宇宙安静了。
不是死寂,而是那种雨后初晴般的宁静。
十七座归途灶塔缓缓收回白焰,重新化作静默守望的灯塔。暖墟星海的脉动趋于平稳,新生成的行星上,第一批植物破土而出,竟是地球上常见的野菜与香草。科学家检测发现,这些种子并未人为投放,而是从某些移民携带的菜谱残页中自发衍化而来。
人类开始重建。
不是重建城市,不是修复战舰,而是重建**日常**。
学校恢复开设“家庭料理课”,医院设立“陪餐志愿者制度”,星际法庭新增一条判例原则:“任何判决不得剥夺个体与亲人共进晚餐的权利”。甚至连最冷酷的AI族群也颁布新规:“允许系统因‘牵挂某人未归’而延迟执行任务”。
林昭没有出现在任何庆典上。
有人说他在“回家饭”厨房里继续掌勺,有人说他已融入忆炉成为永恒守护者,也有人说,他只是变成了某个街角小店的普通厨师,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熬汤,从不接受采访,也不承认自己是谁。
直到多年后,一位年轻记者历经千辛万苦找到那间传说中的厨房,推开门,看见一个背影正在搅动大锅。
他鼓起勇气问:“您就是林昭先生吗?”
那人没有回头,只是轻轻舀起一勺汤,吹了两下,才缓缓说道:
“我不是谁。我只是一个……刚好会做饭的人。”
记者愣住。
良久,他掏出录音笔,却又停下,最终只拿出笔记本,一笔一划写下:
>今日见闻:
>天气晴,风很轻。
>路过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老板免费给了我一碗汤。
>很咸,可能放多了盐。
>可不知为什么,喝着喝着,我想起了奶奶。
>出门时,我发现眼角湿了。
>回头看,店里灯光昏黄,灶火正旺。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
>宇宙或许没有意义。
>但我们创造了意义。
>比如一碗汤,比如一句“慢点吃”,
>比如有人愿意为你多煮五分钟。
火,还在烧。
路,还很长。
但只要还有人记得掀锅盖时的那一瞬热气,
宇宙,就永远有家可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