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张仪】
出土文献证明苏秦是张仪的晚辈,张仪是当之无愧的纵横家鼻祖
马王堆出土的利苍玉印
说起战国的纵横家,最出名的就是苏秦和张仪。在《史记》里,他们是鬼谷先生的弟子。师兄苏秦先出山,主张“合纵”,即联合东方六国去对付秦国,据说他身挂六国相印,让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师弟张仪晚出山,主张“连横”,即让秦国联合一部分东方国家,来对付其他东方国家。这样一来,东方六国全部臣服于秦国。虽然他们的故事非常精彩,但如此轻易玩转六国于股掌之间,不得不让人质疑。
《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
1971年底,因为工程建设,东冢受到影响。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正式对这里进行发掘,至当年4月28日结束,被命名为马王堆一号汉墓。西冢则被称为二号墓,而在一号墓封土下还发现了三号墓。1973年9月,考古工作者又对二号、三号汉墓进行发掘,至1974年1月13日结束。
马王堆汉墓有不少有价值的发现,其中三号墓一个长方形黑漆奁盒出土的一批帛书,该批帛书有十多万字之多,相较于上世纪40年代出土仅一卷和一些残片的楚帛书,这批汉帛书的价值不言而喻。
《战国纵横家书》关于苏秦史料的发现,足以证明《史记》《战国策》相关史料不可信。其实,就算没有《战国纵横家书》出土,《史记》《战国策》的可信度同样值得质疑。
真真假假的《史记》和《国策》
在《史记·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中,苏秦、张仪两人都是鬼谷先生的徒弟。但这位惊鸿一瞥的“鬼谷先生”,在先秦文献并无更多事迹,很难说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传世的《鬼谷子》也大概率是六朝人伪托。
按照《史记》的说法,苏秦出山更早,游说赵王得以合纵。但他害怕秦国攻打赵国,从而破坏他的合纵计划,所以就用激将法让张仪去秦国,并花费重金帮他坐到客卿之位。这时苏秦才透露给张仪,自己的真正目的。
张仪体会到苏秦的一片苦心,于是在苏秦有生之年,张仪主政下的秦国都没有进攻赵国。苏秦先后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形成合纵,成为合纵长,身挂六国相印。齐闵王之时,因为齐大夫与苏秦争宠,派人刺杀了苏秦。
等到苏秦死后,张仪终于大显身手。当时魏国已经臣服了秦国,于是张仪游说楚、韩、齐、赵、燕加入连横。秦惠王去世后,因为秦武王不喜欢张仪,张仪只能离秦去魏,一年之后死在魏相任上。
《资治通鉴》据此将苏秦合纵系于前333年、苏秦之死系于前317年、张仪连横系于前311年、张仪之死系于前310年。这样看来,苏秦应当是师兄,而张仪应当是师弟。
不过,《苏秦列传》《张仪列传》很多地方明显是说不通的,特别是关于苏秦的记载,就连太史公自己都说“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也就是说当时很多游说之事都附会于苏秦。
苏秦因为太有名了,成为纵横家中的“箭垛式人物”。特别是他还有苏代、苏厉两个哥哥,《史记索隐》引谯周曰,提到苏氏兄弟又有苏辟、苏鹄。这样一来,五兄弟的事迹都容易附会在一个人身上,就造成了苏秦活动的时代特别长。
根据《苏秦列传》,苏秦死于齐闵王时期(前300年—前284年),尚在张仪之前;根据《燕召公世家》,苏秦与燕文公夫人有染,所以在燕易王时(前332年—前321年)为避祸,进入齐国实施反间,最后在燕王哙时(前320年—前314年)死于齐国。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疑点。
《孟子》曾提到当时楚国人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注意,时人认为和张仪齐名的纵横家是公孙衍,而不是苏秦。而在《张仪列传》中,张仪担任秦国相邦,其对手也主要是魏国的公孙衍和楚国的陈轸,三人因关系紧密而合于一传;苏秦除了帮助张仪在秦国上位,之后两人几乎没有了交集。所以太史公也不得不把两人分列两传。这些较早较可靠的史料表明,苏秦并不是张仪同时代的人物。
杨宽先生指出:“今本《战国策》中,既有比较原始的苏秦资料,也有出于后人伪造虚构的东西,可说真伪参半。而《史记·苏秦列传》所辑录的,几乎全是后人杜撰的长篇游说辞。因为司马迁误信这些游说辞为真,误认为苏秦是和张仪同时对立的人物,反而把有关苏秦的原始资料抛弃了,或者把这些资料中的‘苏秦’改成‘苏代’或‘苏厉’。因此战国中期有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和苏秦活动有关的,真相就模糊不清。”
可见,《战国策》本身不是为了记录历史,而只是纵横家的教科书。虽然经历秦火之后,《战国策》已成为战国史基本史料,但却有杜撰和错乱之辞。《战国纵横家书》虽然与《战国策》性质一样,但其关于苏秦的内容较为可信。下面,我们讲述经考订后的张仪、苏秦故事。
张仪连横,秦国强盛
《史记》其实还记载了一个更早的纵横家,就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但这与春秋史基本史料《左传》不合,大致也是战国纵横家的说辞。从春秋时期宏观政治格局来看,是晋—齐—吴与秦—楚—越两大阵营对峙局势;直到“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期,才萌生了纵横家产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