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物里的中国手抄报 > 25 吴王夫差盉西施范蠡(第2页)

25 吴王夫差盉西施范蠡(第2页)

清代褚人获在《坚瓠丁集》中就是这样认为的。按照他的说法,《吴越春秋》与《墨子》说的都是吴国灭亡,西施被杀。“随鸱夷者,子胥之谮死,西施有力焉。胥死盛以鸱夷。今沉西施,所以报子胥之忠,故云随鸱夷以终。”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这个鸱夷确实是范蠡,而范蠡和西施一道被越王沉杀。相对于西施,范蠡存在的可靠性似乎要高很多;然而同样是迷雾重重。

范蠡并非陶朱公和鸱夷子皮

范蠡其人,在《左传》同样没有记载;最早同样是在《墨子》里出现,和文种同样作为勾践的近臣;清华简《越公其事》有提到;之后《韩非子》《吕氏春秋》也都有提到,但是都没有交代结局。

《国语》的内容应该介于《越公其事》和《史记》之间,也就是形成于战国后期到西汉前期。但与此同时,诸子史料中却流行着范蠡的另一种结局:被淹死。

《吕氏春秋·悔过》说:“所不至,说者虽辩,为道虽精,不能见矣。箕子穷与商,范蠡流乎江。”也就是说,智慧达不到,即使说的人能言善辩,说的道理精深入微,也不能被他人接受。所以箕子就被商纣囚禁,而范蠡却“流”于长江。

如果只看这句的话,很可能得出“流亡”的结论。但在《吕氏春秋·离谓》里,却说“比干苌弘以此死,箕子商容以此穷,周公召公以此疑,范蠡子胥以此流”。看来,范蠡和伍子胥的结局是一样的。

《左传》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上博简《鬼神之明》说伍子胥“鸱夷而死”,《战国策》也说“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语》则称夫差将其尸体裹于鸱夷并流于江上。可见,伍子胥是被杀死沉于江的,但也可能是沉杀而死,总之尸体最后是流于江了。

那么,范蠡的结局是否也是这样?“流”除了理解为流亡、流放,说是流杀也未尝不可。流杀的概念在西汉初期就有,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提到“船人渡人而流杀人”,即是沉杀的意思。

可以佐证的是,汉初贾谊《新书》说伍子胥“何笼而自投水”“身鸱夷而浮江”,接着又说“范蠡附石而蹈五湖”。可见,在《新书》里,范蠡和伍子胥都是淹死的。另外,在《史记·韩信卢绾列传》里,韩王信写给柴将军的信里也提到“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那么范蠡与文种、伍子胥一样,都是有功而被杀死。但是为什么这种说法没有流传下来,我们所熟知的都是《越语》的说法呢?

因为太史公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基本认可了《越语》的说法。稍有不同的是,《越语》说范蠡抛弃妻子轻舟五湖,而《越王勾践世家》却说范蠡带着私属流亡海上。可见,《越王勾践世家》应该另有所本。

不过,根据《越王勾践世家》的说法,范蠡之后到齐国改名鸱夷子皮,又到宋国陶邑自号陶朱公。陶邑在中原枢纽位置,范蠡利用交通之变,做起了生意,结果很快就富可敌国,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商圣”。

但《越王勾践世家》这一说法漏洞很大。

第一是说范蠡到齐国改名鸱夷子皮,《墨子》《韩非子》《淮南子》《说苑》都有记载鸱夷子皮这个人。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齐简公,独揽大权,他的重要帮手就是鸱夷子皮。而且鸱夷子皮这个人,据说还是孔子安插在齐国的。而吴国灭亡在前473年,范蠡如果在吴国灭亡后才去齐国,那么他就不可能是这个鸱夷子皮;孔子于前479年去世,范蠡也见不到孔子。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引《陶朱公养鱼经》记载威王对陶朱公说:“闻公在湖为渔父,在齐为鸱夷子皮,在西戎为赤**,在越为范蠡。”《养鱼经》应该是托名陶朱公的著作,威王可能是齐威王或楚威王,但也都是战国时人。

所以,《越王勾践世家》对于范蠡下落的记载完全不可靠,那么范蠡确实有可能如同《韩信卢绾列传》所说的被杀。至于被杀的方式,当然就是《吕氏春秋》《新书》所说的流杀。至于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前文已经提到,是唐代《吴地记》引《越绝书》的说法,已经是东汉以后的野史传说了。

至此,我们经过对史料的对比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相对可靠的结论,那就是:范蠡、西施双双被淹杀而死!

西施和范蠡可能只是传说人物

也有学者看法更加保守,甚至对西施、范蠡的存在性表示质疑。西晋司马彪就曾指出:“西施,夏姬。”认为西施不是别人,正是春秋传奇女子夏姬,夏姬是春秋时有名的大美人,郑穆公的女儿,曾与郑国的子蛮有染,后又嫁给陈国大夫夏御叔,夏御叔死后和陈灵公、大夫孔宁、仪行父私通,夏姬之子夏征舒怒而杀陈灵公,楚庄王又带兵攻杀夏征舒,并将夏姬赠给大夫连尹襄老,襄老死后又被庶子黑要霸占,最后又跟楚国大夫巫臣私奔晋国。

“尤物”一词最早也形容夏姬和巫臣的女儿,可见,春秋历史要遴选一个美女代表,舍夏姬外不会有他人了,所以马叙伦先生也赞同这个说法,认为“西、夏,姬、施,音近通假”。

下面回到吴王夫差盉。如前文所述,西施这个名字是战国文献出现的,而与吴越史事联系起来更要晚至东汉以后。既然传世史料本身不可靠,将青铜器的“女子”认定是西施,难免有武断之嫌。

陈民镇先生却认为,这个“女子”应该是勾践的女儿。《国语·越语上》中,勾践被困会稽山的时候,让文种去向夫差求和,就说到“请勾践女女于王”;《国语·吴语》中,则是让诸稽郢去求和,也说到“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姓于王宫”。

虽然不少学者支持李先生观点,但陈先生的观点也有合理性。勾践嫁女给夫差的说法,至少在战国时就已出现。至于为什么勾践之女被称为“女子”?这可能与越国当时没有使用“姓”有关。虽然我们知道越国为姒姓大禹之后,但这已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说法,金文资料没有表明越国有用“姓”。但无论如何,如果这位女子真是西施,反而会标注出她的姓“施”。周人讲究同姓不婚之礼,所以在嫁娶的青铜器上会特别反映女子的姓。

综上所述,在春秋末年的吴越两国,西施和范蠡是否存在不得而知,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勾践有女儿嫁给夫差。而到战国汉初史料中,西施和范蠡就已经出现,而且应该是沉江而死,不过此时西施和范蠡未曾建立关系。

在《史记》里,则以《国语·越语下》的范蠡泛舟为基础,再把鸱夷子皮、陶朱公的传说拼凑成新故事,此时西施与范蠡仍未建立关系。直到东汉的《越绝书》《吴越春秋》甚至更后,才说西施范蠡一起泛舟而去,英雄美人的童话故事至此形成。

今天的江浙一带,有不少西施范蠡有关的景点。

如诸暨有浣沙溪,据说是西施故里;绍兴有西施山,据说是西施、郑旦在越国学艺的场所;苏州有灵岩山,据说有夫差为西施建造的姑苏台、馆娃宫;嘉兴有范蠡湖,据说是范蠡和西施隐居的地方;无锡也有蠡湖,据说是范蠡和西施最后归隐的地方。这些景点反应的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却是人民群众共同描绘的历史。从这个角度说,它们不能被认为是假冒景点,而自有其文化内涵所在。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