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物里的中国手抄报 > 24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兵圣身世(第2页)

24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兵圣身世(第2页)

至于“孙子”其人,战国倒是存在。《战国策》的《齐策》《魏策》,提到齐国有善于用兵的孙子,给田忌出谋划策。但这个“孙子”明显是孙膑,而不是孙武。《楚策》也提到在赵国担任上卿的“孙子”。而这个“孙子”是荀子,也不是孙武。《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又有“孙吴”并称,并且提到“孙吴之略”“孙吴之书”,指的是《孙子》《吴子》两部兵法。那么这部《孙子》的作者是谁呢?

通过《孙子吴起列传》,我们知道孙武、孙膑均有兵法传之于世,其中孙武兵法有十三篇。在《汉书·艺文志》里,还有《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和《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很明显,这里的《吴孙子》明显就是《孙子兵法》,而《齐孙子》就是《孙膑兵法》。

之后曹操也整理过《孙子》,他将《孙子兵法》十三篇抽出作注,而将余下的编为《续孙子兵法》。这样一来起到两个效果,一是《孙子兵法》名声大噪,二是《孙膑兵法》等逐渐失传。

钱穆之所以认为《孙子兵法》作者是孙膑,除了论定《孙子兵法》主体成书战国外,很大程度是因为《孙膑兵法》没有流传下来。那么,既然《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一起从银雀山汉墓显现于世,是否能证明《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两部作品,孙武与孙膑是不同的两个人?其实,先秦文献流传并非这么简单。

实际上,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可以视为同一系列作品,也就是战国流传的和《吴子》齐名的《孙子》,其中“孙子”尚无孙武、孙膑之名。汉简《孙子兵法》说“燕之兴也,苏秦在齐”,表明在孙膑之后还经过整理。

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即诸子之书并非成书一时一人。明代吴兴松筠馆主人指出“按《史记·列传》称武为膑之祖,膑之兵法传于后世云,则书殆传于膑,而本与武者欤”,认为《孙子兵法》为孙武、孙膑共同所著。

不过,汉简《孙子兵法》佚文两次提到“十三篇”,证明十三篇的地位还是相当独特的。这自然就是《孙子吴起列传》说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也就是曹操作注并流传至今的十三篇。

但这些都不能斩钉截铁地断定孙武与孙膑是两人,《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是他们分别书写的作品。这只能证明汉简《孙子》的世界里有春秋吴王阖闾时的孙子、战国齐威王时的孙子两个人,而《孙子》系列创作则经历了长期编撰的过程,未必要锁到特定的人身上。

值得注意的是,《陈忌问垒》说“明之吴越,言之于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强调《孙子》系列确实发端于吴越。那么,孙武其人到底是否存在呢?

孙武为伍子胥:探求历史最大可能

如果我们认为只有孙膑存在,而孙武不过是孙膑的分化,那么也不好解释《孙子》系列为什么能追溯到春秋吴国。这好比在《论语》《孟子》这些著作中,中心人物只有一个孔子、一个孟子,而不会有先后两个孔子、两个孟子。

但尴尬的是,先秦文献确实没有对孙武事迹的记载。当然,不记载不代表不存在。不过,如果舍弃对《孙子吴起列传》先入为主的观念,严格从《左传》《国语》的史料去评判,那么又确实不存在“孙武”这个人。

不过,我们也可以尝试转变思路,尽管“孙武”这个称呼文献不存在,但“孙武”这个人物是否可以有其他称呼?谁是辅佐阖闾、夫差的第一功臣呢?

笔者亦赞同这一说法,今试申述牟默人一说。

如前文所述,《左传》《国语》均无孙武其人;最早记载孙武的《史记》,除了练兵一事外,其他记载非常含糊笼统,对于孙武来龙去脉均未表达,也没有提到孙武的具体战绩,仅含糊一句“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大约孙武因兵法进见,帮助吴国练兵,从而辅佐阖闾、夫差称霸。这些记录,实际上换个名字说是伍子胥,也没有什么违和之处。

伍子胥名员,楚国太傅伍奢之子,棠君伍尚之弟。前522年,因为少傅费无极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奔吴国。《左传》记载伍奢死前感慨,楚国君臣从此要宵衣旰食了。伍子胥到达吴国后,当时吴王僚与公子光明争暗斗,伍子胥推荐刺客专诸给公子光,杀了王僚。公子光即位为吴王阖闾,伍子胥成为辅佐重臣。

我们印象中伍子胥似乎是一个文臣,但伍子胥军事谋略同样出色。《国语·吴语》中越大夫称“夫申胥、华登,简服吴国之士于甲兵,而未尝有所挫也”,证明申胥与华登是吴国练兵的两个主要人物。

申胥即伍子胥,因其封于申而称。华登是宋国人,因为国家内乱亦在前522年奔吴,但于前521年即领军伐宋,战败后又于前520年奔楚。可见,华登在吴国活跃时间极短,那么吴国练兵的主要就是伍子胥一人。

《越绝书》佚文也有记录《伍子胥水战兵法》:“大翼一艘,广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吏仆射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

尽管这部作品极大可能也是后世所作,但也证明伍子胥是个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左传》记载伍子胥向阖闾进言,用三支部队轮流骚扰楚军,这种战术的结果使得“楚于是乎始病”。

政治家伍子胥是个杰出的军事家,而军事家孙武同样也是优秀的政治家。在《吴问》中就记载孙子与阖闾的对话,孙子就天下形势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晋国六卿的土地制度,认为其灭亡的先后顺序是范、中行、智,然后是韩、魏,最后赵国一家独大。

这种预言一般认为反映的是创作时代的形势,大约是战国中后期赵国“胡服骑射”后的事。但为什么要伪托孙武?只能说明在传说中孙武也具备洞穿时局的政治眼光。

除了经历、能力之外,《史记》的孙武与伍子胥的性格也雷同。孙武练兵斩杀二姬的故事,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铁面无私、忠诚正直,所谓“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尽管伍子胥练兵过程缺乏记载,但在《左传》《史记》中多次提到伍子胥劝谏夫差,不要接受勾践投降、不要受到伯嚭蒙蔽。伍子胥为夫差赐死众人皆知,而《汉书·刑法志》提到“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似乎认为孙武也是被处死。

至于伍子胥与孙膑的关系。《左传》记载伍子胥“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潜夫论》说“孙氏者,或王孙之班,或公孙之班也”,证明一部分孙氏来源确实是王孙氏。孙氏到齐国居住,世代相传武学,至孙膑因击败魏国而名声大噪。

伍子胥在《离骚》作“伍子”,而“武”“伍(五)”又可通假,如《墨子》“武观”在《国语》作“五观”,《尉缭子》的“武子”未尝不能说是伍子(胥),那么“孙武”的“武”名也有可能来源于“伍”氏。

至此,我们可以从史料中勾稽出《孙子兵法》的大致传承:

《孙子兵法》肇始于吴国的伍子胥,之后经过后人齐国孙膑的发扬,再经过战国兵家后学的增补,遂有了《孙子》系列若干篇。吴孙子、齐孙子最初尚无其名,至战国末孙膑始有其名。到《史记》时,太史公根据传说,把吴孙子加上名字为孙武。西汉后期刘向父子整理《孙子》系列,将其分为《吴孙子》《齐孙子》;曹操将《吴孙子》十三篇摘出作注,是为今本《孙子兵法》前身。

笔者以为,相对于完全抹杀孙武存在,或者完全认可孙武存在,承认孙武的原型是伍子胥,反而可能更为折中合理。一方面,《左传》《国语》没有孙武其人记载;另一方面,《孙子兵法》《史记》又言之凿凿孙武存在。如果在春秋末年吴国大臣中找一个人对应孙武,那么伍子胥自然是当仁不让的唯一人选。孙武为伍子胥分化一说,尽管从古至今都算小众,但相对而言或许却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