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物里的中国手抄报 > 21 嬭加编钟曾随之争(第2页)

21 嬭加编钟曾随之争(第2页)

春秋战国时有两件齐名的宝物——随侯珠与和氏璧,被称为“随珠和璧”。随侯珠的典故见于《史记正义》引西汉刘向编著的《说苑》,说的是随国国君随侯出游时,见到一条大蛇重伤断为两截。

随侯不忍心看到它死去,就叫手下为它敷上药物治疗。一年之后,突然有条大蛇衔着一颗明珠送给随侯,是当年被随侯救命的大蛇前来报恩了。这颗明珠通身雪白,径直一寸,而光辉如同月光一般,于是被后世称为“随侯珠”。

《说苑》这段记载只能视为传说,然而这里提到的随国,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个周代诸侯国,对于随国历史的记载,主要见于《左传》中。

随国在史书中出场已经是前706年,当时是春秋初年,南方大鳄楚国正在往中原扩张,但随国长期是汉水以东第一大国,楚武王不敢掉以轻心。于是他先派薳章假意求和,随侯则派少师来洽谈。

楚武王采取斗伯比的建议,故意把军容弄得懒散邋遢。少师见状果然上当,要求随侯袭击楚军。但楚武王的扮猪吃虎之计却被随国贤臣季梁一眼看穿,季梁劝阻了随侯,并且劝谏随侯修明政治,爱护百姓,结好邻邦。随国一度蒸蒸日上。

好景不长,随侯宠幸少师,国内政治昏暗。两年之后,斗伯比提议楚武王进攻随国。楚武王在沈鹿会盟诸侯,随侯没有参与,楚武王以此为借口攻打随国。面对楚国大军的施压,季梁审时度势,建议干脆向楚国投降:如果楚国接受投降,那自然好办;如果不接受,随国大军也能够背水一战。但少师却不这样认为,他要求速战速决,随侯果然又听从了他。但季梁没有失望,他还有破楚之计。

前704年,楚随速杞之战揭开序幕。

季梁遥望楚国的军队,对随侯说:“楚人以左为尊,国君一定在左军,那么左军肯定更精锐,君上不要与他正面作战。不如先全力攻击他的右军,等到楚国右军失败,他们左军不就也跟着崩溃了吗?”当时还比较讲究堂堂正正的军礼,而季梁决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应该说还是有一定胜算。但少师又出来反对,他认为:“君上不与楚王正面作战,难道我国与他国不对等吗?”随侯果然又听信少师,与楚国在速杞硬碰硬交战。

结局自然在意料之中,随军大败。随侯连战车都不要了,慌忙逃走,而少师运气则没这么好了,他还留在战车上,被楚国的斗丹杀死。随侯没有了少师,只能听从季梁,与楚国修和。

楚武王本来还不同意,想扩大战果继续进攻随国,但斗伯比认为,奸臣少师已经被铲除了,此时随国团结一心,贤臣季梁当政,所以难以战胜。于是楚武王接受他的意见,接受了随侯的盟约,相当于收了随国这个附庸。

当然,此时楚国对江汉小国,并没有压倒性的优势。除了随国之外,此时还有贰、轸、郧、绞、州、蓼、江、黄等小国,所以随侯对于楚武王并非真正归附,郧国就与随国谋划过进攻楚国。虽然计划没有成功,但楚国终究觉得随国不可靠。

前690年,楚武王再次进攻随国。但在位五十一年的楚武王终究老了,还没与随国交战就在军中去世。令尹斗祁、莫敖屈重等大臣秘不发丧,在随国境外安营扎寨,随侯不明状况,只能再次求和。

之后,随国又蠢蠢欲动。前640年,随国再次背叛楚国,被楚国令尹斗谷于菟击败。三败三和的随国,至此才完全沦为楚国附庸。但不知为何,楚国在江汉一带灭国无数,却始终留下了随国的社稷,而这一决定却最终救了楚国。

前506年,吴王阖闾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一路逃亡到随国。吴军紧跟其后,阖闾勒令随侯交出楚昭王,说:“汉水以东的姬姓诸侯们都被楚国灭亡,你们为何还要袒护他们呢?”由此可见,随国也是姬姓诸侯、周天子的亲戚。但随侯却拒绝了阖闾,他说:“随国偏僻狭小得以被楚国保存,并与楚国世世代代盟誓,今天怎么能够背约抛弃楚国呢?如果您对楚国加以安抚,我国怎么不听从贵国命令呢?”阖闾最终放弃索要楚昭王。

前494年,因为当时蔡昭侯依附吴国,所以楚昭王联合随侯、陈侯、许男等围攻蔡国,并取得胜利。这也是随国在史书中最后一次出场,至于随国什么时候灭亡,与其什么时候分封一样,在史书中都没有记载。

除了《左传》之外,其他文献对于随国也有零星记载,这些史料来源较晚,未必完全可靠,只能作为参考。

《国语·郑语》记载,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那么,随国最晚在西周末期也应该在南方立国。

《史记·楚世家》记载,前706年,楚武王进攻随国,希望随国能向天子为自己请求尊号;在遭到周天子拒绝后,前704年,楚武王自称王,与随国盟誓;前690年,周天子责怪随侯尊楚国为王,楚武王以为随国背叛自己,在伐随途中去世;前672年,楚庄敖想杀弟熊恽,熊恽与随国合谋杀死了庄敖篡位,就是楚成王。可见,楚国与随国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可以说楚成王后代能继嗣王位,与随国的帮助密不可分。

通过对文献中随国历史的叙述,我们可以明确:随国与曾国确实很大程度相似。尤其是为什么楚国没有灭亡曾国这一疑问,如果说曾国就是随国,那么将会迎刃而解。因为楚惠王正是楚昭王的儿子,而随国对楚昭王有救命之恩,再加上之前还有拥立楚成王之功,所以楚惠王在曾侯乙去世时,还专门送青铜器钟来凭吊。并且直到战国时期,楚国还对曾国进行保护。

当然,因为并没有过硬的证据支持,仍然有不少学者并不认同随国就是曾国。

1979年,随州义地岗发现一处曾国墓葬,出土了春秋中期的“周王孙季怠戈”,这个季怠是曾穆侯之子,担任曾国的“大攻尹”。“周王孙”代表曾与随一样都是天子旁支,印证了之前学者提出曾国为姬姓的正确性。

2003年,襄阳梁家老坟战国墓地又出土一把春秋时期的“曾侯昃戈”,曾侯昃比曾穆侯可能稍晚。

2009年,随州文峰塔又发现了春秋晚期的曾侯与墓葬,其中一件“曾侯与钟”的铭文长达一百六十九个字,所含信息非常丰富。

“曾侯与钟”的铭文系曾侯与对曾国历史的回溯,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曾国始封国君的功绩,他就是“左右文武”的南公伯括,被分封至曾国抵御淮夷;第二部分说的是周王室衰弱后,曾国盟誓并依附于楚国,楚国在吴楚战争中失利时,曾国明确站在楚国一方;第三部分则是曾侯与叙述自己作钟的用途。第二部分的内容,明显也与《左传》中公元前506年吴楚之战时随国的表现一致,这更加印证了曾国与随国本是一国。

史书中有没有南公伯括这个人?有的。《诗经》里就有记录西周南氏的人物“南仲”,而《论语》里的“周之八士”中又有个“伯适(括)”,伯括为南氏,这就很容易与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联系起来,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大将军南宫适”。

南宫适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与闳夭、太颠、散宜生合称“文王四友”,而复氏在书写中往往简化为单氏,所以一般认为,南公伯适就是《论语》的伯括,也就是历史上的南宫适,全称当为“南宫公伯适(括)”。

更加惊人的发现在2013年,随州叶家山出土了西周曾国墓葬,其中有“曾侯谏”与“曾侯犺”等曾侯墓葬,曾侯犺称其父亲为“南公”,而曾侯谏又比曾侯犺略早,故两人可能是兄弟关系。

大概当时南宫适被封随国,与周公封鲁、召公封燕一样,本人没有就封,而命长子曾侯谏就封。叶家山曾国早期墓葬的发现意义非凡,这证明曾国在西周初年就分封在随州一带,并非是从中原等其他地区逐渐南迁过来的。

我们注意到,上文说的墓葬、青铜器都是曾国的,那么随国的遗址和文物是否有发现呢?

不过,对于随国青铜器的发现,却又引发了学者的争议。主张曾随一国的学者认为,随国青铜器在曾国墓地被发现,这证明了曾随就是同一个国家;但主张曾随二国的学者认为,这恰恰证明曾随就是两个国家。

从另一件出土的文物“楚王媵随仲芈加缶”来看,这段只能是芈加夫人的自述。她表明了自己的身份:楚文王的后代、楚穆王的长女,从楚国出嫁到曾国,而同时她又被称“随仲”,那么随国即是曾国,至此可以论定。

这位墓主不是别人,正是2011年所公布“随仲嬭加鼎”中的楚国公主芈加,与曹锦炎先生推测的年代也完全符合。唯一的疑问在于,“嬭加编钟”的芈加号称“元子”,而“随仲嬭加鼎”“随仲芈加缶”的芈加却被称“仲”,长次应该有别。

但应当注意到,“随仲嬭加鼎”“随仲芈加缶”均是媵器,也就是楚王为女儿铸造的器具,那么“仲”应该是芈加的真实排行。而芈加在自制的“嬭加编钟”却自称“元子”,可能与其在曾国的崇高地位有关,毕竟霸主楚庄王正是她的兄弟;当然也可能是长女的意思。

从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垅遗址发现开始,曾国考古至今已经渡过五十多个春秋了。

曾国考古堪称是周代诸侯国考古研究的典范。

一方面,它涉及的曾国遗址和文物发现,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了战国中期,相对于传世文献中吉光片羽的春秋随国史料,曾国考古极大程度填补了历史空白,正在书写一篇《曾世家》;另一方面,为曾国考古提供重要坐标。曾国墓葬最具有代表性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如此多珍贵文物,为音乐史、科学技术史、工艺美术史、古文字和书法研究提供丰富的新资料,是艺术史上的绝世宝藏、考古史上的不朽丰碑。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