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物里的中国手抄报 > 18 上博简曹沬之陈曹刿曹沬(第1页)

18 上博简曹沬之陈曹刿曹沬(第1页)

18上博简《曹沬之陈》【曹刿曹沬】

论战的曹刿与行刺的曹沬,出土文献反映原来是同一个人

上博简《曹沬之陈》

春秋鲁国庄公时期,最有名的大臣莫过于两位曹姓的人物,一位是《左传》中长勺之战论战的曹刿,一位是《史记·刺客列传》中柯地之盟劫盟的曹沬。有趣的是,《左传》中没有曹沬其人与曹沬的事迹,而《史记》也没有曹刿其人与曹刿的事迹。曹刿与曹沬究竟有何关系?

曹沬有几个名字?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第四辑出版于2004年,有《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脽》《柬大王泊旱》《内豊》《相邦之道》《曹沬之陈》等七篇文章的图片与释文。其中的《曹沬之陈》主要以曹沬与鲁庄公问答的形式,来阐述曹沬的政治与军事思想。因为主要是论兵为主,所以一般认为是战国中期兵家的作品。

第一部分是曹沬论修政,他认为君主成败是由自身努力达到的,天命只能解释特例而非常例;第二部分是曹沬论守边,他认为蓄养群臣,贵贱应该采用同一标准,上战场必须要贵族公子参战;第三部分是曹沬论用兵之机,其中提到了一些计谋,比如使间谍宣传敌军将帅受伤,比如用龟筮占卜故意说胜利,从而鼓舞己方将士士气,比如龟筮占卜故意说胜利;第四部分是曹沬论攻守,他认为有能力治理百人的,可为百夫长,有能力治理三军的,可为三军统帅。

《曹沬之陈》的记录反映的未必是客观史实,其中反映的大量选贤任能思想,更可能是战国时期才有的一种观念。但既然托名于曹沬名下,也不会完全牵强附会,至少证明曹沬应该是春秋时一位敢于打破常规的军事家。

《左传》中的曹刿其人

《左传》最早记录了曹刿论战的故事。

前685年,正当齐襄公不可一世,俨然成为新一代小霸时,被堂弟公孙无知谋杀篡位。第二年,公孙无知又被齐国大夫雍廪所杀。因为襄公在位时荒**无道,弟弟公子纠逃到莒国避难;内乱发生时,公子小白又逃亡鲁国。

襄公没有子嗣,所以齐国一时变成无主状态,由上卿高傒、国子主持政务。此时鲁国国君是鲁庄公,他觉得机会到来,就与齐国大夫在蔇地会盟,想扶立公子纠为君。齐国大夫也就答应了庄公,两国得以会盟。

当年夏天传来齐国背盟的消息,庄公大惊,带着公子纠杀往齐国。没想到小白已经回到临淄,即位为齐桓公。桓公出兵迎击鲁军,两军在乾时(今山东淄博临淄区西南)相遇,庄公猝不及防,被齐军杀得大败,连战车都扔在一边,乘坐接应的轺车逃走。

除了天子的战车用六匹马外,其他的战车一般只有四匹马,从左往右分别叫左骖、左服、右服、右骖,而轺车只有两匹马,比较轻便灵活。庄公的御戎秦子、车右梁子运气没这么好,双双被齐军擒获。

齐军主帅是大夫鲍叔牙,他借机要求庄公处决公子纠,并交出侍奉公子纠的齐人管仲与召忽。庄公已是惊弓之鸟,只好答应了鲍叔牙的要求,在生窦杀死了公子纠。召忽不愿意侍奉二主,自杀而死,管仲自请被押入囚车,送回了齐国。

不过,齐桓公倒没准备放过鲁桓公。第二年(前684),齐国又发兵进攻鲁国。庄公准备迎战,国人曹刿打算进见庄公。他的乡人说:“那些吃肉的贵族谋划的事,你又去搅和什么呢?”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啊!”

西周、春秋时期实行“国野制度”,当时国家规模比较小,一个都城就是一个“国”,而国都之外的地区就是“野”。“野”初文作“埜”,从“林”从“土”,代表野外。“野”不能视为国家的一部分,而是“国”以外的地区。

国人是本国人,而野人与本国关系较松散,可能臣服于本国甚至同化,也可能中立甚至反目成仇。野人与国人一样,也是聚族而居。他们既是社会共同体,又是政治共同体,实际上也可以视为一个“国家”。

总而言之,曹刿的身份是国人,与朝中掌权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加上当时邦国并不大,所以庄公能接见甚至重用他,并非什么奇怪的举措。

接下来曹刿问鲁庄公:“你凭什么来作战呢?”鲁庄公说:“有吃有穿的,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大家。”曹刿却说:“您这是小恩小惠而已,能照顾到多少人呢,大家是不会服从的。”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寡人不敢擅自虚报数量,祈祷时一定反映真实情况。”曹刿又说:“您这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啊,难道指望神明降福给我们吗?”

庄公最后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寡人虽然不能完全明察,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终于面露喜色,他说:“您这就是为百姓尽力的表现啊,凭这点的话这一战可以打,请让臣随同您作战吧!”

为什么曹刿这样说呢?当时“百姓”其实并不是后世的百姓,“百姓”本义实际上就是各姓家族,也就是当时的国人。国人并非后世国家通过编户齐民管理,而是由各族族长直接统治,国家再通过族长间接统治。国人是一个国家务农与作战的核心力量,所以曹刿认为鲁庄公已得到国内各族族长的支持,这样大家才会齐心协力作战。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