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中文网

看奇中文网>文物里的中国手抄报 > 15 清华简楚居楚国来源(第2页)

15 清华简楚居楚国来源(第2页)

不过,在《左传》中,祝融与鬻熊就已经是并列的两位始祖;而且鬻熊之后的楚国世系相对完整,所以鬻熊应该是一位真实存在的人物,也是楚人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信史始祖,但其得名可能仍与祝融有关,身上也有不少传说色彩。

后来就有了鬻熊是周文王老师的传说,并且出现了一本伪托鬻熊的著作《鬻子》,内容是鬻熊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但这与《楚世家》说的鬻熊早卒矛盾,鬻熊似乎没有活到武王时代。

至于“楚”的得名由来,《楚居》中也有提到,说的是穴熊的配偶妣烈胁部裂开生下丽季,因为用“楚”这种植物来敷伤口,所以才有了“楚”这个族名。这个传说与《大戴礼记·帝系》中陆终之妻女隤氏剖开左胁生六子一事,明显为同一传说的分化。“楚”“荆”大概都是当地盛产的植物。

1977年,陕西岐山周原发现一片刻有“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后哉”的甲骨文,一般认为这就是鬻熊奔周的证据,不过此“楚”是否楚国,证据还不算太充分。

至于鬻熊之后的历史,《楚世家》是这样描写的:鬻熊生下熊丽,熊丽生下熊狂,熊狂生下熊绎。周成王时期把熊绎分封到楚蛮的丹阳,为子男一级的爵位。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伯牟、晋侯燮、齐丁公吕伋一起侍奉周成王。熊绎刚到楚国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多用来形容创业之艰难。再往后,熊绎生下熊艾、熊艾生下熊?、熊?生下熊胜和熊杨,兄弟两人先后即位,之后就由熊杨的儿子熊渠继承国君。

整体来看,从鬻熊到熊渠这一段,《楚居》的世系与《楚世家》相差不大,更多只是人名写法上的差异。此外还有一个著名公案,春秋时期管仲责问楚成王使者,说了一句周昭王“南征不复”,而使者却让管仲去水边问,齐国也没有进一步举动。

《初学记》引《竹书纪年》提到周昭王十六年攻打“伐楚荆,涉汉”,十九年“丧六师于汉”,末年“南巡不返”,大概是说周昭王死于南征“楚荆”,但这个“楚荆”是否是楚国却证据不足。

从季连(鬻熊)到熊渠,楚国历史缓慢进入了传说时代,但史料主要还是依靠春秋战国的书写,目前没有一件带有铭文的楚国青铜器出土,可以想见此时楚国发展之落后,是否真的与周朝存在臣服、敌对的关系还很难说清楚。

根据《史记·楚世家》,在周夷王的时候,王政衰落,诸侯攻伐,熊渠在江汉颇有势力,出兵灭亡庸、扬越、鄂三国,野心开始膨胀了起来,居然一口气封了三个儿子为王:其中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熊红为鄂王、三子熊执疵为越章王。

句亶、鄂、越章大概对应的就是之前攻下的庸、鄂、扬越三国。要知道,当时连周天子都只是王,熊渠子这个举动是什么意思?不过周夷王之后的周厉王比较强硬,迫使熊渠不得不取消了王号。

熊渠子以善射闻名。《新序》中有一个熊渠子的故事,说熊渠子夜晚外出巡查,看到一头卧在地上的老虎,慌忙之中一箭射了过去,下马查看却发现箭羽都射入了一块石头里,但再次射的时候箭都折断了。

这个传说应该来自对《史记》李广射虎的移植,不过也说明熊渠子以武力著称于当时。《吴越春秋》中善射的楚琴氏,大概指的也就是熊渠子。《楚世家》说熊渠子太子熊毋康早死,由另一子熊挚红即位,“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也就是熊延。

《楚世家》中熊渠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早死的熊毋康(熊康)、即位的熊挚红(熊红)、篡位的弟弟熊延(熊执疵),这里其实就有两种写法了,可能来源于不同的资料。

“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一句有误,可能被杀的是熊红之子。但《史记·三代世表》在熊渠之后又提到“熊无康;熊鸷红;熊延,红弟”,熊鸷红没有提到“无康弟”,似乎是作为熊无康之子、熊渠子之孙对待。那么这里已经存在两种说法了。

同时,东汉服虔、曹魏谯周又看到了另外一些资料,服虔称熊挚是熊渠之孙,而谯周明确说熊渠之子叫熊翔,熊翔之子是熊挚和熊延,因为熊挚有疾而由熊延立嗣。谯周这个说法与《三代世表》有一定相似,均认为熊渠只有一个儿子,而这个儿子又有两个儿子,最终继承王位的是幼子。但两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谯周认为的熊挚就是《左传》中因恶疾奔夔的熊挚,熊挚如果就是熊挚红的话,也根本没有在位,而是类似熊毋康一样“早卒”了。

不过,《楚居》看不出他们是兄弟关系,反而更像是先后在位的父子。熊挚奔夔则更被笼罩上一层迷雾,也许夔国的始封君熊挚与楚国国君熊挚并非同一人,也许楚国国君熊挚晚年因疾病被流放。但无论如何,熊渠子封王一事在《楚居》中完全没有体现。

《楚世家》接着说,熊延生下熊勇,熊勇六年即共和元年(前841),十年去世,弟熊严即位;熊严十年去世,有伯霜、仲雪、叔堪、季徇四子,伯霜即位;熊霜六年去世,三弟争位,最后仲雪死、叔堪流亡、季徇胜出;熊徇二十二年去世,子熊咢即位;熊咢九年去世,子熊仪即位,称“若敖”。“敖”是当时楚国君长称呼,后来无谥号的楚王也被称“敖”。

若敖二十年(前771)西周灭亡,二十七年去世,子熊坎即位,被称“霄敖”。霄敖六年去世,子熊眴即位,被称为蚡冒。蚡冒十七年去世,弟弟熊通杀蚡冒之子即位,熊通就是春秋前期叱咤江汉的楚武王。《国语·郑语》说楚蚡冒时开启了对濮地的经略,春秋楚国大夫申包胥又称“鼢冒勃苏”,大概也是蚡冒的后人。

不过在《左传》中,却说蚡冒、霄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似乎蚡冒应该在霄敖之前。那么,《左传》《楚世家》哪个才对?

在《韩非子》中,还提到楚武王之前有个楚厉王。《韩非子》有两个关于楚厉王的典故,第一个说的是楚厉王通过击鼓来召集百姓作战,但有一次喝醉酒之后却误击鼓,百姓大惊连忙备战,楚厉王却说自己只是喝醉酒了玩闹,百姓一哄而散。几个月后真的有警备,再击鼓就没人来了,于是楚厉王只能更改了号令,这样百姓才渐渐信服。很明显,这个故事与“烽火戏诸侯”有相通之处,但楚厉王能改过自新,这却是周幽王不能及的。

另一个说的是楚人和氏得到一块外石内玉的“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相玉的人观察,玉人说是石头。楚厉王大怒,觉得和氏骗了他,砍了和氏左脚;厉王去世,武王即位,和氏又把玉璞献给武王,玉人还说是石头。楚武王又砍了和氏右脚。武王去世,文王即位,和氏抱着璞哭了三天三夜,哭得泪里带血。楚文王听到后问怎么回事,他说我哭的不是被砍脚,是宝玉被当作石头,贞士被当作骗子啊!文王让人凿开璞,果然是块玉石,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这个故事当然是传说,但也反映战国存在“楚厉王”一说。那么,楚厉王对应的到底是《楚世家》的蚡冒,还是《左传》中在蚡冒之后的霄敖呢?这个问题,仍然是被《楚居》所解决的。

至此,可以明确若敖和霄敖确实是先后的两代,此处是《左传》正而《楚世家》误。

综上所述,《史记·楚世家》中的楚国早期世系,代表的是一种较晚的说法,其中又多有附会、疏漏甚至讹误之处。即使是进入了青铜器书写的信史时代,其能提供的有效信息也实在太少。

太史公主要依据的还是《大戴礼记·帝系》的记载,并剔除了其中一些神异的记录,但又加入了熊渠子封王的传说。通过对先秦文献及新出战国竹简的分析,我们才能看到这种文本是如何写成的。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